“三专”练在平时
该公司高度重视员工的“三专”建设,积极为职工搭建“展示技能、岗位成才”的舞台,营造“求知学技、敬业爱岗”的氛围,进一步提升职工队伍素质,提高公司整体素质,推动公司的晋级发展。
为鼓励员工在岗位上继续深造学习,该公司出台了《员工在职学历教育管理办法》,同时,与武汉大学、临汾电力高级技工学校等院校联合办学,创新校企模式,解决“工学”矛盾。修订《专家遴选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构建“选拔、聘任、考核、待遇、发展”一体化管理机制,拓宽人才成长渠道。出台《新录用人员跟踪管理办法》,对新入职人员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政策指导和引领,促进新进人员快速成长。2005年以来,该公司新进人员结合岗位选立课题298项,涵盖技术攻关、管理创新、调查报告等5个方面。积极推行“师带徒”制度,采用专业指导、标准编写、技能培训、操作培训和工艺培训等多种形式,促进青年人才成长。与此同时,该公司强化过程督导,持续夯实跟进,把学历、专业技术资格、职业资格作为员工持证上岗和确定岗位工资等级的刚性条件,用任务实现规划,落实员工“晋级”待遇,建立“专业技术资格、职业资格、使用、待遇一体化”的长效机制,激励员工岗位成才。
截至8月底,该公司共有321名员工参加了在职硕士、本科、专科等各层次学历教育,拥有国家电网公司专家4人、华北电网公司专家5人、省公司专家14人、分公司专家51人,人才当量密度指标达到0.87,由2009年的全省E区间跃升至B区间,自我加压、岗位成才、努力向上的进取氛围日益浓厚。
“冠军”赢在赛场
细节决定成败。接到省公司“奉献在岗位建功十二五”技能竞赛任务后,该公司高度关注,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安排布置参赛事项。“赛场是最好的试金石”,平时的功课做的如何,要在赛场上得到检验,从5月份起,各专业参赛人员陆续集中,投入到紧张的赛前封闭集训中。
为做到精益求精,队员们白天实际操作,晚上进行专业理论课学习,放弃一切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集训中去。党惠霞,是队员中年龄最大、工作经验最丰富的大姐,为给队员带好头,她每天都学习到很晚,对于理论知识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牢牢掌握,针对操作中的薄弱环节反复琢磨改进方法,直至熟练掌握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柴亚明,在变电安装专业工作了16年,为了竞赛,他无暇顾及家里的事情,集训期间,赶上孩子生病,妻子给他打电话让他回家看看,他一句“顾不上”,放下电话就又投入训练中。王晓萍,营销领域的专家,她的勤奋与刻苦是大家公认的,封闭集训的那段时间,正赶上她12岁的儿子参加小学升初中考试,婆婆又患上了尿毒症需要每周进行一次透析,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备战中,不断挑战自我极限。刘小元是所有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小的队员,为确保操作技术完美无瑕,在酷暑六月,每天穿着厚厚的绝缘服实战训练,一个月流了十斤汗……
付出酸甜苦辣,收获丰硕果实。几个月的封闭集训,队员们理论知识熟记、技术操作熟练、心理素质稳定,在每个竞赛项目中做到了完美、流畅。6月30日,当该公司获得城市配网带电作业团体第一名,刘小元获得个人第一名的消息传来,极大地提振了其他参赛队员的士气,在随后的竞赛中,该公司夺得剩余4个项目的团体第一和个人第一,创造了历史,在省公司系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激励”成就未来
“岗位成才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他们的成长之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也许成功的轨迹不能复制,但是他们成长的方式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们今天的成功,帮助我找到了今后的努力方向。”该公司员工孙先虎感慨地说。
技能比武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鲜花和掌声激发了员工岗位成才的热情。如今,在该公司员工中,对“冠军”成才过程的“探秘”成为工作之余热议的话题。大家结合自身岗位,发起了“比照技术能手,我们从中学点啥”的大讨论,以辩促思,汲取“技术能手”成长经验,探索岗位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该公司顺势引导,开辟了学习交流平台,组织员工全面开展岗位知识竞赛、全员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让员工在学中练、在练中悟,从“追星”到“探秘”,从效仿到创新实践,引导广大员工在自身岗位上学成才、成好才、快成才。
一座座金灿灿、沉甸甸的冠军奖杯熠熠生辉,折射出傲人的光芒,亦折射出了该公司长年累月“三专”、“三基”的蓄积和历练,高瞻远瞩的厚积薄发,造就了一支高素质、业务精、知识广的队伍。冠军们也正以他们的成功带动、激励着青年员工岗位成才、建功立业的热情,使该公司在建设“一强三优”的道路上步伐迈的更加铿锵有力!
通讯员 范晋宁 陈爱红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