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患者 院长 乡长看惠民工程

2011-12-15 09:4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永和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主要领导每年都要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研究部署工作,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全力保障。四套班子经常深入基层搞调研,反复研究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人社和卫生部门积极宣传政策,狠抓基金筹集,加强基金监管,优化补偿流程,确保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参合农民方便、快捷地得到报销和补偿,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社会效益。
为了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永和县委书记郭行杰多次召开常委会议安排部署医改工作,县长梁秀娟多次召开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制定医改措施、发展规划、预算计划,并进一步要求严格落实县医改领导组正副组长建立“一对一”的督导联席制度和政府班子成员深入基层重点搞督查,成员单位包乡搞督导的责任制,全面建立健全了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方案和9个配套改革方案以及4个人事制度改革方案。3年来,该县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达1974万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投资达356万元,人员培养、对口支援总投资100万元。
2010年全县年财政总收入2313万元,而今年在卫生支出上,仅医改一项就达376万元,占财政收入的16.3%。其中,年初财政预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配套资金130余万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配套资金16.2万元、农村卫生人员补助7.5万元。3月份为切实推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县财政局为各乡镇卫生院、中医院预算基药零差率销售补助150万元,为农村卫生室预算基药零差率销售补助5.2万元。7月份,为保障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管理,将乡镇卫生院全员纳入全额预算事业编制管理,落实了财政对乡镇卫生院人员的三险一金补助,共预算资金54.9万元,同时为每个中心卫生院每年预算经常性业务经费收支缺口补助2万元,一般卫生院每年预算经常性业务经费收支缺口补助1.5万元,并根据每年实际收支缺口,适当予以调整。
近两年来,该县根据上级要求,在提高筹资标准的同时,及时调整补偿政策,不断扩大统筹范围和补偿比例,确保城乡参保居民最大限度地得到实惠。2009年全县参合农民44720人,参合率为91.18%,筹集资金447.2万元,补偿资金430.24万元,占当年基金总额的96.21%,住院患者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例平均为41%。参合农民普通门诊费用只享受12元的家庭账户基金。到2011年,全县参合农民达到了47347人,参合率达到了98.41%,筹资水平由2009年100元,提高到了230元,筹集资金达1089.6万元,1月份至11月份,补偿资金871万元,占到了当年基金总额的80%,住院患者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例提高到69%,较2009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同时,参合农民在乡、村医疗机构就诊的普通门诊医药费可享受80%的补偿。
受访人:冯福青,女,41岁,永和县坡头乡坡头村人,患肺癌,今年就诊于山西省肿瘤医院。医药总费用61648.98元,新农合可补偿(政策范围内)费用58566.36元,实际补偿费用40436元(含二次补偿)。实际补偿比69.05%。在此基础上,民政部门按剩余部分的40%予以救助,再补偿8484.8元,该患者自付12728.18元,占总费用的20.65%。冯福青说,我不知道医改的大道理怎么讲,但我现在看病确实方便省心多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服务积极性,大大改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条件,大大激发了农民群众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愿望,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求关系的大发展,彻底解决了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突出问题,从根本上缓解了患者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势态。
50岁的阁底乡中心卫生院院长刘治荣说,我到卫生院任院长近两年了,党和政府的医改政策就是好,给卫生院的发展带来了历史上难得的好机遇,既能让医务人员安心工作,又能为老百姓实实在在解除病痛,还能保证卫生院正常运转无后顾之忧,我作为一名基层卫生院的院长感到十分自豪。2008年以前,全院只有6~7人,人均月收入不到500元,差额工资,还要承担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基金费用,单位年业务收入不到6万元,入不敷出,年年亏损,根本顾不上解决职工的待遇问题。而今,我们在医改政策的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解决了后顾之忧,医院年业务收入达30余万元,还有2万元的业务经费补助,公共卫生服务也有专项资金,卫生院不需再考虑挣钱的问题,只要认真踏实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就行了。特别是我们的医疗条件、服务环境、人员队伍素质都得到了空前改善,医改真是给我们带来了好处。
医改还让基层乡镇的管理工作顺畅起来。41岁的永和县阁底乡常委副书记、乡长冯贵生说,我本人在阁底乡工作5年了,担任乡长3年,全面目睹了全乡卫生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2008年,阁底乡中心卫生院仅有7人,而多数不在岗,开展工作困难重重,一直是我们乡政府管理的老大难,农村卫生室也是服务能力差、水平低,乡村医生不安于现状,外出打工,老百姓看病、吃药实在成了困扰我们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出现安全事故以后,卫生院派不出人,又没有交通工具,还没有抢救设备,我们急得团团转,老百姓难免要责怪。经过近3年的医改,成效实在喜人,卫生院投资125万余元新盖了500平方米的二楼门诊楼,添置了大量治疗、检查、检验设备,还配置了一辆中型救护车,特别是增添了新生力量,医务人员达到了12名,还有严格的服务规范,岗位制度和绩效管理办法,卫生院能坚持24小时应急出诊,救护车随时待命,老百姓到卫生院看病络绎不绝,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既减轻了农民的就医负担,避免了外出就诊不必要的支出,也消除了我们的顾虑,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的重大改善,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大大改善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工作、生活待遇,大大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岗位吸引力,加上医改政策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骨干的培养,对口支援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两年来,该县为乡镇卫生院招聘医护人员19名,国家项目又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6名,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大为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各乡镇卫生院2011年门诊接诊患者50584人次,较2008年增长了近49.8%;农村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记者 刘临喜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