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泉小学“变奏曲”

2012-01-17 09:5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真是不赶巧,10号考完试后学生都先回家了,明天过来领一下家长通知书就正式放寒假了。”校长徐艳丽看出了记者脸上的疑惑,连忙道出了原委。虽然此行扑空,无缘与村里的孩子们进行一番“亲密接触”,但记者还是决定全方位重温一番这所并不起眼的村小的“前世今生”。
嘉泉小学的校门以一种饱经沧桑的形象示人,布满岁月的痕迹。大门左右两侧早已废弃多时的老校舍更彰显出学校年代之久远。“我们学校的历史可久着呢!”徐艳丽告诉记者,嘉泉学校的校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时期,前身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龙王庙。不过一直到解放初期才建成了完小。因为师生人数较少,校舍又简陋,通风透光性差,硬件设施条件一直不尽如人意。1971年,学校改制为七年制学校,师生人数跃升至200多人。1983年,再次改制成为九年制实验学校,师生人数再次大幅增加到500多人。昔日那间破败不堪的“龙王庙”确实无法满足更多学生对知识的向往与渴盼,校方遂决定将原来的破庙推掉,重新建起12间教室,盖起了最早的教学楼。
沿着一条宽敞的硬化路面信步前行,记者很快来到了校前广场。广场正中心高高耸立着一根国旗旗杆,迎面而来的一栋颇具规模的二层教学楼与之前的老旧校舍构成了鲜明反差。“这座新式的教学楼是什么时候修建的?”记者颇为好奇。
“2004年,当时因为村委领导发现原来的教室开始漏雨,椽梁下沉,师生的安全顿时没了保证。12间教室全成了危房,村委领导经多方筹措资金,最终投资80多万元,新建了这栋二层教学大楼。”80万在村里可不是个小数目,徐艳丽自豪地说,“学校现在设有音乐室、电脑室、会议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少先队队室,各类设备可谓是应有尽有、一应俱全。”
不过,徐艳丽依然有着自己的烦恼——稍显薄弱的师资力量。“全校六个年级六个班,老师只有14名。每个班仅能保障最基本的配置,一名语文老师,一名数学老师。其他的科目对村里孩子来说更像是一种奢望。前不久,两名志愿者老师曾专程来为两个班的学生各上了一堂音乐课和美术课,课堂上,孩子们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和毫无拘束的笑声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
只因为身居城郊村落,他们的童年较之城里同龄的孩子们便遗憾地略去了一抹缤纷的色彩和光环。新的一年里,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像嘉泉小学一样的村小,能够在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上继续推进提升的同时,可以获得更优良的教育资源配置和扶持,从而带给村里孩子一个更加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

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