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牛人”王志权和他的“十不闲”

2012-02-02 08:26: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正月初六,王志权在自家的院子里为乡亲们敲起了“十不闲”,唱起了蒲剧选段。 记者 刘晚 摄



一牛 牛在“大红人”
看见他光知道摆弄乐器,老伴有意见了,觉得他“不务正业”,致使家人与贫困和饥饿做伴。为了少听家人的唠叨和埋怨,更为了改变生活的质量,他忍着痛把自己对音乐的挚爱深深地藏进心底,和妻子一起养家糊口,把儿女养大成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也没有忘记自己心爱的音乐,白天去地里干活,晚上在家自己琢磨,只要稍稍有闲暇,就会拿起乐器边奏边唱。老伴气得直说他是“夜猫子”、“神经病”。
每年正月十五闹红火的时候,也是王志权最开心的时刻,因为他是村里闹社火的主心骨、组织者,更是最得力的干将,吹拉弹唱,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村里村外都活跃着他忙碌而欢快的身影,常常本村演完外村演,忙得不亦乐乎。
看到这个平时老实巴交的男人,在生活的重压下永远都紧绷着的脸居然绽放出了灿烂而幸福的笑容,妻子终于明白了:他一刻都没有忘记过音乐,只有在音乐的旋律中,他才能活出自信和幸福来。于是,妻子做出了最大的让步,那就是可以在闲暇时去“瞎折腾”。
“瞎折腾”的结果是,他成了远远近近十里八村的“大红人”,大家都想一睹他的风采。更多的时候王志权被邀请去演奏、弹唱,不管是去哪里演出,他都不要一丁点儿的报酬。

二牛 牛在“十不闲”
他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架子鼓,感觉那玩意儿热闹、红火;那是不是把蒲剧所用的家伙什儿和架子鼓一样组合在一起,既能打奏出蒲剧味儿,还能打奏出流行曲子的味道呢?
于是,王志权先是制作了蒲剧所用的鱼邦、龟板,把这些东西用架子焊接在一起,再加上蒲剧的锣、钹、鼓等,之后,自己先试着演奏,感觉缺少蒲剧艺术味儿,于是他再度改进,想方设法把蒲剧艺术所用的家伙什儿,一股脑儿地加上去。他试一次改一次,每次都是开上三轮车拉上家伙什儿跑到本村的一个老朋友家,让人家帮着电焊,焊接一次又一次。他用录音机录下蒲剧团的演唱,自己听着写谱,一板一眼,都是模仿蒲剧的唱腔。只要是想出什么新招来,就把原来的拆掉,重新组合,给别的乐器腾位子。他经常半夜不睡,悄悄地寻思,一个人琢磨着干,有时候不小心碰响了哪件乐器,就是“咣”的一声,老伴常常是半夜被吓醒,这一醒就再也睡不着了,无奈之下只好去干活了。到了年底,老伴唠叨归唠叨,但还是去给人家电焊工结一年的账。
想着干着,历时两年半的时间,王志权终于把蒲剧艺术的十二件家伙什儿组合在一起,自己敲打,自己唱,传说中的“十不闲”终于有了眉眼了。王志权有了更大的干劲,他不仅自己连敲带唱地学会了许多蒲剧段子,还学会了《梁祝》《赛马》等流行乐曲。
王志权的乐器类似于“架子鼓”,这还只不过从数量上符合了“一人打击多个乐器”的情形,他的演奏是一人打击多种传统乐器,既能体现出蒲剧艺术浓浓的地域味道,唱词又好听易懂、活泼而又俏皮,让人身临其境,和演奏者一起乐在其中;演奏流行曲时,他加上了很多技巧和创新在里面,比如,演奏《赛马》时,在架子旁边加了一个小喇叭,美其名曰:“马嘶”。在自制的扬琴上加了一小块打击木,可随着马声嘶鸣马蹄声渐行渐远,直至逐渐消失。
只要王志权开始敲打“十不闲”,开口唱戏,村民们就都挤挤攘攘地跑来了,他家的院子挤满了,小小的院落里连凳子都放不下,大家就站着听、看,如痴如醉,陶醉在王志权渲染的剧情之中。渐渐地,王志权的“十不闲”出了村,在赵康镇逢会的时候表演了,大家由衷地喜欢、爱听,就连70多岁的老人们都笑着说:“我活这么大了还从来没有见过呢!一人的剧团,就是牛!”

三牛 牛在“春晚梦”
 
记者 黄俊英 刘晚 景秀红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