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许丽 实习生 李怡)浮山县向来就有“剪纸艺术之乡”的美名,剪纸艺术被称为该县的“民间国宝”。日前,记者慕名来到浮山东方艺术博览馆时,只见巨大的桌案前,一位年过花甲但却精神矍铄的老人,一把精致的刻刀在他粗糙的双手间飞舞,鲜红的纸张碎屑飘落下来,片刻工夫,一个栩栩如生的剪纸形象便诞生了,让记者叹为观止。这就是土生土长的浮山剪纸艺术,这位老人就是有“中国剪纸大师”之称的郑洪峨。
近年来,按照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浮山县积极整合文化资源、体现文化特色、发挥产业优势,全力打造文化产业旗舰。2002年退休后,郑洪峨在县政府的支持下,用三亩地建成了东方艺术博览馆,2006年免费对外开放。东方艺术博览馆占地2000平方米,由三个中心组成,分别是展示中心、培训中心、制作销售中心,形成了集剪刻、培训和市场营销为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目的就是让剪纸文化产品走向市场。
郑洪峨说,浮山是中国三大剪纸基地之一。浮山剪纸属于北方染色剪纸中的单色剪纸,具有粗狂、装饰性强、富有故事情节等特点。他剪纸形式多样,以单色、染色、套色三种并存发展。其有五大特点:线条连接、夸张变形、内容丰富、折叠对称、黑白灰三种色调对比。剪纸内容包括人物、花鸟、草虫、山水、楼阁,主要以人物为主。产品的形式多样,主要有盒装型、长卷型、镜框型等多种形式。他的代表作品有仕女图、农事图、八仙过海图、神话人物、十二生肖、古代科学家、花瓶等多种系列,产品畅销12个国家和地区。
1976年,郑洪峨等人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农事图”,荣获全国美展一等奖,在全国美术馆展出,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并被5种文字翻译发行世界各国。2006年5月31日,经首届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评审,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山西省首届民间工艺大师”的称号。2008年举办的“迎奥运·东北风”八省市剪纸大奖赛活动在浮山展览,共收到全国1000多件剪纸作品,浮山作为展地受到全国剪纸爱好者的关注。
在创办东方艺术博览馆的几十年间,郑洪峨将浮山剪纸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扬光大。浮山剪纸与郑洪峨的艺术影响力不胫而走,许多外国人都不远千里来到浮山这块穷乡僻壤,对剪纸作品表示出很大的喜爱。2010年,郑洪峨赴日本进行了中日文化交流,并获得了“中日友好特使”的称号。说起中日文化交流,郑老告诉记者,他又收到了中日友好协会的邀请,准备今年7月份到日本进行文化艺术交流。
郑洪峨特别注重文化艺术的创新,在浮山传统的剪纸技法中,人们通常都是使用剪刀,而他却在这个基础上,受古玺,特别是篆玺的影响下,加入了刀刻,融入了木刻的形式,使剪纸技法更具有细腻性、灵活性和多面性。为了让剪纸艺术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2011年10月,他们成立了“剪纸阳光”培训班,参训者达100多人。之后成立了浮山县洪峨剪纸合作社,有8户农民进行剪纸,从业人员达24人,年销售产值80万元。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他的作品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先后创作了“毛泽东开国大典”、“邓小平南巡讲话”、“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学雷锋”等一系列优秀文化作品,还有为龙年专门创作的剪纸。他在技术上不断创新,2011年设计剪刻的“老子八十一化图”,长达12米,画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讲述了老子得道成仙的全过程,受到了国内外友人的喜爱。
郑洪峨平均每年创作的作品都达到100多幅。2012年开春,还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就创作了5幅戏剧人物、10多个伟人形象,一共20多幅作品。他从1963年进行剪纸创作,到现在已经近半个世纪了。
他最大的体会是:民间的东西需要吸收文化营养作为传承的技巧;要把民间的剪纸艺术发扬光大,必须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他一再强调民间艺术要传承下来,就要培养好接班人,而对于民间优秀的剪纸作品,应该得到保护。这些年来,他投资200多万元建立基地,使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剪纸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保护,2006年,该基地还被评为“山西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先进集体”。
郑洪峨剪纸今年又被评为名优产品。他表示,作为浮山县文化产业的一个亮点,把浮山剪纸打造成山西的优秀文化艺术产品,走出全省、走向全国以及全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会为此一直努力下去!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乡宁县多措并举创建省级卫生城
下一篇: 临汾一中举行“身边的雷锋”小品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