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主要是建立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新模式。
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
这些理念是临开一中初中部的全体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又作用于教学改革。这里的改革千头万绪,但始终围绕课堂,聚焦学生,落实学习,体现质量。
课改初期,由于对有关精神吃得不透,又缺乏科学指导,大家虽激情澎湃,但课改总停留在红火热闹上,不仅没有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反而出现了一种反常现象:有人听课时按改革方案讲课,没人听课时又按老一套来。对按改革方案讲的课不放心,听课的人走了又按老一套再讲一遍,改革成了做应景文章。改来改去质量照旧。这种现象引起了学部领导的重视,引导大家从浮躁与狂热中沉静下来,开始深刻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到底为了什么?改革成败的标尺应该是什么?改革应该从何处着眼、又应该在何处落脚?
为了找准问题,学部领导们一头扎进课堂,深入调研,解剖麻雀。通过调研发现:当初的课堂教学改革根本就没有走出学生服从教师的怪圈。这不单纯是方式问题,首先是观念问题。如“满堂问”取代“满堂灌”;课件+表演+讨论=自主合作学习;照案宣科等等,都还是把学生当成道具,服务于教师的表演。难怪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把改革引向正确的方向?部领导组织大家开展了一场类似当年全国范围内进行真理标准大讨论活动,通过讨论,辨明了是非,形成了课堂教学改革应以适应学生学习为目的的共识。
深入研究 寻找正确对策
有了共识,只是具备了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并不等于找到了对症之药。对症的药方在哪里?学部领导和老师们经过深入思考、反复论证,决定首先汲取全国各地成功的课改经验为我所用。于是,外出取经寻找科学的教学模式。
学部分两批赴河南永威参观学习。第一批校长牵头,年级主任全员参与,为大家带回永威新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第二批教务主任带队,各学科教研组长一行8人在永威学习、生活了一周,亲身感受全国名校长蔡林森严谨的治学精神;体验永威学校激人奋进的校风;直观“四清”做法带来的扎实成效;面对面地与备课组长、教师们交流探讨;学习领会“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思考着自己的教学改革应如何进行。
永威归来,立即开展大教研活动。参观过的教师介绍经验,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人人上过关课。把永威经验和本校实际结合起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
优化集体备课。每一个章节的教学都要进行集体备课。每次集体备课在“三定”(即定教学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定研究重点)的基础上进行。中心发言人提前写好书面材料,先给大家说课,其他教师补充交流,备课组长拍板形成教案主体框架。
优化课堂教学。一是优化目标。目标的提出要以课标为标,准确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最佳结合点。二是优化模式。像永威那样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把学生推向课堂教学最前沿,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根本,以会学和学会为目的。三是优化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学生兴趣大的作用,让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四是优化教师的组织、引领、点拨作用。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保护学困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并给予适当的帮助,抓住时机提升学生应对困难的能力。
撷英荟萃 细数春花点点
改革是充满艰辛的,但成果却是喜人的。教师退出了课堂霸主的地位,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教服从服务于学,教师服从服务于学生。教师单向传授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多了;机械问答少了,学生讨论多了;枯燥重复作业少了,重思考、重操作、重观察、重体验、重运用的综合作业多了。学生沉睡的潜能被唤醒了,封存的记忆被激活了,幽闭的心智被开启了,囚禁的情愫被放飞了。一个“强化品德教育、关注人文精神、突出信息素养、求得知识统整”的崭新的教学体系正在盛开,“爱生、乐教、激励、引导”的教风得到了发扬光大。
老师们致力于教会学生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业负担减轻。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把它定位成知识的习得过程,而是主动参与的“知识建构”过程。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增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升华。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爱学、乐学、视学习为一种精神需要和享受。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向老师学习,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外虚心向同学学习,结对互帮互学。他们一天天地学会了学习,逐渐做到了多读善问、观察思考、重视积累、切磋研讨、实践消化、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形成了“勤学、多思、乐学、善问”的良好学风,教学质量显著提高。2011年中考,达一、三中分数线的学生突破百人大关,95%的学生升入高中。更可贵的是,他们掌握了学习这种可以无限生发的原本领,为将来适应社会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仍然是播种的季节;明天,仍然需要付出耕耘的艰辛。临开一中初中部的全体教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