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师大学子开眼界

2012-06-11 10:43: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赵亿平 卢凯)2012年6月9日是我国第7个“文化遗产日”,我市文广新局在山西师范大学巨人广场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宣传活动。
今年以“活态传承,重在落实”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山西师范大学校园活动,意在贯彻、落实《非遗法》,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演、图片展示、论坛讲堂、现场体验等形式,把天塔狮舞、威风锣鼓、平阳木版年画、浮山木偶、洪洞剪纸、通背缠拳、金鼓乐、架子锣鼓等最能体现临汾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展现出来,让广大的青年学生更为形象、具体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厚重的历史神韵,更为真切地感受临汾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风采。
“我们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活动,目的就是带动广大莘莘学子了解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懂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从而带动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任江波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特点是以人为载体,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进行传承,因此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本次展览就是以“活态传承”作为核心理念,通过传承人现场演示他们各自的拿手绝技,凸显出“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延续中的重要意义,让在校的大学生大开眼界。
山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赵松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在当今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经济、教育以及科学资源。临汾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文明的摇篮,有着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蒲州梆子、天塔狮舞、威风锣鼓等等,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但同时,许多非遗项目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正从我们眼前消失,这让我们感到非常的惋惜和忧虑。
此次我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模式的有益尝试,是对大学知识的一种充实和丰富,山西师范大学立足临汾办学,积淀了临汾特有的文化内涵,也培养了一批具有研究能力的优秀人才。本次活动必将进一步带动广大师生了解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懂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从而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临汾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素有“梅花之乡”“锣鼓之乡”“剪纸之乡”等美誉。近年来,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项目18个,省级项目97个,市级项目156个,县级项目371个,非遗项目名列全省前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城市历史和文明发展最具说服力的见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有大学生的参与,从根本上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希望莘莘学子能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主力军,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仪式结束之后,与会领导和同学们一同参加了“活态传承,重在落实”签名活动。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