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浮山三中如何悄然崛起

2012-06-18 09:20: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壬辰岁初,一本展示浮山新形象的台历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在某一页,蔚蓝色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蓝天白云之下,浮山三中的教学楼气势恢弘、新颖别致,校园优美如画,透出一股大气和从容的风度。
浮山三中的前身为天坛镇初级中学,经县委、县政府批准,于2007年9月升格为县直初中。由于受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较低,学生流失较为严重。
2010年9月,该县深化教育改革,投资2000余万元新建了教学办公综合楼,为学校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出于全县均衡教育的思路,原浮山二中的校长崔学军调任三中当校长。由此,浮山三中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师生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以“打造精品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奋斗目标,以发展为主线,优化办学环境;以改革为动力,规范常规管理;以强师为根本,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以课改为核心,实施“三三四”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各项工作均取得新的突破。
一些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一年多来,全校30余位教师在山西省各类大赛中获奖,还有的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全校有百余名学子获得全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英语知识能力竞赛、临汾市科技创新大赛、有奖征文、主题演讲赛等各类奖项。2011年中考,学校实现了历史性大突破:全校达临汾一中统招录取分数线6人(全县达线12人),陈亚娟、李锋两位同学被临一中实验班提前录取,乔莉娜同学以总分660分的优异成绩摘取全县中考桂冠,全校普通高中达线率57%,向浮山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当然,最让三中人骄傲的是,仅一年多时间,全校教学班由原来的18个增加到28个,学生人数由原来的900余名增至近1500名,增加了三分之二强。
强根本 提升师资水平
就在日前东山三县举行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之机,记者走进浮山三中。校园环境优美,每一面墙壁、每一个灯箱都开口“说话”:“有眼界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实力才有魅力。”“认真就是能力,扎实就是水平,时间就是效益”,等等。在教学楼前,早已摆好了“教改能手”、“优秀学生”的版面。崔学军校长说,学校真正的实力不是大楼,而是优秀的教师和学子,因此,要把赏识送给他们,把激励留给他们。在楼道的角落里,学生志愿者正在辛勤劳动,脸上挂着晶莹的汗珠。在教室门口,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教师,他说,能在三中工作感到很光荣……
记得2010年9月,当崔学军来这所学校之前,别人这样提醒他,三中的底子薄、基础差,去了肯定要吃力。崔学军笑着说:“一辈子吃的就是教育这碗饭,在哪里不是干呢,我愿意接受新的挑战。”
校长是学校的旗帜。在首次教工大会上,他这样说:“人管人,制度管人,都不是长久之计,最根本的还是要实现文化育人。在我校,不唯资历,不唯学历,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对学校最大的贡献,学校将创造一切条件让老师们更好更快地发展。”一席话,给老师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强校必先强师。本着“教师发展就是学校发展”的理念,学校对教师提出了六字发展目标,即“健康、快乐、成功”,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纳入重要工作议程,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师德兴,则教育兴。师德建设是实施人本管理、推进新课程改革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学校制订了明确的教师培养计划,建立师德培训、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一是组织教工认真学习有关政策,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业绩观。二是在每月第一周升旗仪式上,全体教职员工庄严宣誓、自我激励。三是对每位教工的教学教研成果进行统计,制作了题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宣传版面,在校园内长期摆放。在每月一期的学校工作简报中,对教师的先进事迹、获得荣誉进行报道,并呈送上级有关部门,扩大宣传效果,让教师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和荣誉感。四是开展“师德师风大整顿活动”,举办“学校西点执行力”培训、教师拓展训练,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五是在每年的庆元旦、庆五四、校运会系列活动中,组织教工参加科技创新大赛、书画展、乒乓球、羽毛球、棋牌、拔河比赛、百米赛跑、“唱经典红歌,向党的生日献礼”等活动,丰富教工的文化生活。
2011年4月30日,学校举行了以“感恩母校、放飞梦想”为主题的首届初三学生毕业典礼。校领导、初三师生和家长欢聚一堂。班主任动情地讲述着班级成长故事,学生手捧鲜花献给老师,现场洋溢着浓厚的感恩情怀。通过以上措施,为教师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构建了增进交流的平台,也激活了教师要求主动发展、自我完善的内驱力。
业务强,则质量强。教师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践者,又是设计者、开发者。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与课程素养直接影响学校新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成效。学校免费为领导班子成员订阅《人民教育》等报纸杂志十余种,在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教学业务培训的同时,加大新课程改革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多媒体教学技术培训力度,先后派出200余人次赴太原、晋中、长治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拓宽课改思路。2010年11月,该校组织60名骨干教师赴太谷恒达中学、侯城中学学习“学案式”教学模式。2012年2月,学校组织优秀骨干教师20人赴榆社中学学习考察。回来后,学校举办学习成果报告会,谈体会、找差距、理思路、定措施,帮助教师以学促改、学用相长。正因为如此,学校涌现出了许多表现优异的教师。在山西省第26届科技创新大赛中,李亚亭获二等奖、张文婷获三等奖;张海波等8名教师被评为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陈红云的教学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在山西省教育学会举办的“三优”工程评选中,石海波荣获优质课二等奖,李莉、陈红云分别荣获市优质课一、二等奖,张柳梅荣获论文一等奖,段东红等4位教师荣获论文二等奖;李赟等4位教师获教学案例一等奖,姚创建等14位教师获教学案例二等奖。教师梁民英独立编成《初中历史讲与练辅导用书》《初中历史知识新编》,其事迹被浮山电视台专题报道。在浮山三中,一个敬业、精业、乐业的教师团队正在不断壮大。
抓常规落实教学教研
在浮山三中,随便到教室、老师办公室里转转,你都会被一些细节所感动:班级日志里事无巨细,皆有记录;学生纠错本里,常见错误皆有警示;老师们围坐一起评课,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甚至言词尖厉,被评者却甘之如饴……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本着“抓实过程、做亮细节”的原则,学校一是落实绩效管理,从教师的师德师风、考勤、工作量、教学教研常规、教学成绩、班主任工作几个方面,细化考核指标,做到“每日检查、每周小结、月底公示”,更好地发挥了绩效的正向激励作用。二是及时反馈教学。实行教学工作“周周清”,把反馈矫正的时间缩短在一周之内;教师每日填写《教师手册》,各班建立学生纠错本,以小组为单位“兵教兵”;举办各年级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每月召开一次学情分析会,每月进行一次“学生评教”活动,督促教师改进教学行为。三是落实“培优扶困”工作。各班召开教师研讨会,确定帮扶学生,制定培养目标,努力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因材施教。四是加强初三教学。学校召开初三师生动员会、中考动员会,开展班级挑战活动,组织中考模拟测试,举办中考辅导讲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学校建立健全了校本教研系列制度,成立了骨干教师为组长的课改教研小组,扎实开展教研活动,促进课改实验不断向深入发展。一是利用每周二、四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研讨学案式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知识。教师提前备好下周导学案初稿,备课组成员集体讨论修改,形成定稿。每次教研都要做到“三个保证”,即教研时间有保证、教研人员有保证、教研实效有保证,并将教师个人和备课组的教研情况计入学期绩效考核。二是通过开展学案教学过关课活动,推动学案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校领导班子成员人人使用学案上公开课,课改能手带头上示范课、引领课,教师人人上公开课,同组教师深入课堂观摩,针对出现的问题研讨改进,直至过关。三是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教研成果展示”活动。展出各学科备课组的科研课题、课改论文、教学周周清、学科竞赛、理论学习笔记等过程性资料共15项。通过教师参评、备课组互评、校教研室考评等办法,将展示成果与平时考核记录相结合,评出3个优秀备课组进行奖励,引导教师真正把教科研做到平时,勤反思、善总结,进而指导课改实践,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四是组织教师参加市县教学、课改能手大赛,使教师在竞赛中增进交流、展示风采。五是学校成立了班主任工作协会、教师教科研协会,协会确定了口号、会歌、会标、章程,定期开展教科研活动,探索教育规律,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建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走进三中的新课堂,学生们参照学案自主学习,彼此之间讨论交流,踊跃展示,敢于质疑,老师适时点拨,由思维碰撞的火花点亮课堂。这样让人欣慰的场景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当一所学校能真正解放学生的学习力的时候,学生的潜力却是不可估量的,“展示明星”也越来越多……
该校认为,任何名校的课改经验都有其独特的生态环境,无法照搬移植,只有自己摸索出来的课改发展道路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基于以上认识,学校结合名校课改经验和本校课改实际,经过反复论证,构建了“三三四”课堂导学模式,即三种不同课型:自主课、展示课、拓展反思课。教师导学三字方针:编、查、导。编——科学编写学案;查——检查学案完成情况;导——科学点评展示,正确引导学习。学生学的四字原则:学、做、展、思。学——学案引领学习;做——做好学案,讨论疑难;展——课堂尽情展示;思——冷静思考小结。
自主课上,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同组交流疑难,填写学习互动卡,教师根据互动卡情况调整教学设计。展示课上,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及自主课上生成的问题,通过生与生、师与生对话解决问题,落实学习目标。拓展反思课上,学生通过反思形成知识网络,总结思想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落实“三三四”模式。学校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将模式的文本印发到每一位教师手中,利用每周教工例会时间进行专题解读,使教师明确模式的理论依据、基本理念和操作程序。二是组织进行各班学习小组长培训,让学生明白实施该模式的目的意义以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展示的方法要领。优秀小组长介绍在合作学习中的体会、小组管理的经验等,提高了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三是选出优秀骨干教师进行“三三四”模式下的尝试性公开课,在教学实践中查找不足,寻找方法。四是多次邀请市县教研室领导来校指导,不断规范“三三四”模式的逻辑步骤,理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开展“十佳教改能手”评选活动。为发现、培养典型,鼓励教师大胆实践“三三四”模式,学校举办了“教改论坛”。参赛教师本着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原则,结合实施教学模式的体会撰写论文,在每周的教工例会上进行论述,多角度多层面研讨交流,共享集体智慧。目前,参加评选的20名教师都在“教改论坛”上进行了展示。下一步,学校将对参评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常规进行测评,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家长意见反馈,保证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对评选出的“十佳教改能手”进行物质奖励,颁发荣誉证书,并将评选结果与学期绩效考核、学年评优评模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校教师投身教改、实施“三三四”模式的热情。
实施“三三四”模式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明显转变,课堂开始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李珍老师这样说,无论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对于目前的教学模式都是100%表示喜欢。他们喜欢的理由很多:主动学习好于被动学习,展示过的知识记得牢、扎实,可以锻炼思维和口才,当小老师可以更快地将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这次的期中考试,学生的成绩没有因为课改而退步,相反,很多题目的解答让人眼前一亮,倍感个性十足……
搭平台拓展课程空间
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以及情感的和谐发展。该校树立“大课程观”,在开足开全课程的同时,积极拓展第二课堂,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体验,提高综合素质。一是坚持每周升国旗仪式、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心理健康、感恩教育等。二是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入学教育活动”,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开展每天“六个一分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开展“青年文明岗”活动,发挥团员的模范作用;开展“学生干部执勤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组建了春萌艺术团,有声乐、舞蹈、器乐、绘画、武术等各类团队,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学校将每天的大课间分为上、下午各30分钟,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各班按照规定流程大踏步、喊口号、做广播操、下蹲运动、唱班歌、踢毽子等,内容丰富,各有特色。三是举办庆五·四文艺表演、庆国庆体操歌咏比赛、庆元旦系列活动等,展示学生才艺。不久前,学校举办了首届春季田径运动会。参赛班级高举由学生自己设计的班徽,人人精神抖擞。学校百人军乐队、舞蹈队和升旗手,在全县中小学运动会上一展风采。学校还举办了“首届校园英语文化节”,内容有英语手抄报比赛、书写比赛、单词比赛、课文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英语、应用英语,促进了学校打造学科品牌。
重投入优化育人环境
设施齐全的现代化装备和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与必要保证。一年多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投资7万余元,兴建了校园雕塑“书中有路”;投资8万余元,添置了音体美教学、训练器材,开通了校园宽带互联网、内部通讯网;投资12万元安装了校园监控系统,投资4万余元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投资5万余元建设学校礼堂舞台;还利用空地,栽种塔松30余棵、法国梧桐80棵、其它花草1000余株,绿化面积达到了2600余平方米;2012年2月,投资280万元的新建学生餐厅投入使用,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楼道墙壁的装饰布置,花圃的装点,校训、灯箱标语、宣传栏和黑板报、班级文化展示等设计,注重环境语言的作用,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富有育人功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校先后荣获浮山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临汾市第十一届“育人杯”先进集体、临汾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团市委授予“五四青年”奖,还顺利通过了市教育技术装备检查、省开足开全课程复查验收、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市德育示范校验收,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仍需开拓。站在新起点上的浮山三中,将乘着新课改的东风,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再创新的佳绩!本报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