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当代画家协会公关顾问、著名画家曾钜桓(中)上台和演员握手并赠送书画作品。
为庆祝香港回归17周年,6月28日、29日,我市眉户剧团在香港葵青剧院连演两场《雷雨》,取得巨大成功。这一文化活动极大地展示了临汾形象,弘扬了戏曲文化,增进了两地友谊。许多人在问,地处内陆的临汾眉户是怎样走向香港舞台的?
提起这事,就不得不提起2012年11月下旬由市文联举办的两岸四地“山西黄河情”书画活动。当时这项活动开展得很顺利。最后一天晚上是自由活动,热心的市文联副主席、眉户剧团党委书记许爱英说:“今天是我们眉户剧团60周年团庆,晚上演出新排的《雷雨》,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就是无意中的这一看,让这40多名港澳台书画家直呼过瘾。香港新社联副理事长、罗湖区政协委员黄碧娇说:“我从没听说过眉户这个词,但是第一次看这个戏就喜欢上了,好听、好看。没想到你们能把《雷雨》演得这么好,你们的演员很棒,我想香港市民肯定也会接受的。”当即邀请眉户《雷雨》在适当的时机赴港演出。
回到香港,黄碧娇一行立即着手策划邀请眉户团赴港演出一事。黄碧娇在香港身兼13种社会团体要职,多年来一直热心慈善事业,是注册义工,为居民福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当地很有影响力。香港每个区每年会给市民文化活动拨出一定经费,但大部分需要慈善赞助和义工服务。黄碧娇一行几人首先成立了工作小组,确定了这次演出由“以任何慈善形式,促进社会福祉,为基层提供综合服务”为宗旨的新界社团联会社会基金主办,以致力联系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大埔区文艺协进会及以致力提倡各种文娱康乐活动、推动和发展居民社利事业的乐群义工团协办,并固定多名义工,开始进行运作。
我市宣传部、文联对眉户剧团赴港演出一事高度重视,一方面要求眉户剧团精益求精,继续打磨好《雷雨》,争取赴港一炮走红,展示临汾形象,弘扬戏曲文化;另一方面多次与香港方面联系,对演出的时间、地点及细节反复协商。眉户剧团团长潘国良亲自前往葵青剧场实地查看场地情况,确保活动有意义、演出有水平。经过反复磋商,2013年10月他们最终商定,在档期非常紧张的香港回归17周年前夕演出两场。
社团组织在香港很多,虽然大多是义工,但工作非常认真、高效。从2013年11月起,他们3个团体发出宣传活动函件1000多份,在18个区悬挂的横幅超过100多条,邀请当地书画艺术团体协助宣传,联系亚洲电视台进行宣传报道,并邀请当地领导层、专业戏剧团体观看演出。
与此同时,我市眉户剧团利用演出间隙也对《雷雨》进行了深加工,使这台戏从剧本、导演、音乐、灯光、服装源上集中了国内专家的智慧,演员更是派出了眉户团的主要力量,第24届梅花奖榜首潘国良,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获得者许爱英,国家一级演员赵梅在戏中都有精彩表演。可喜的是他们没有大牌演员的毛病,对年轻演员的传帮带非常认真,使整台戏没有明显漏洞。在赴港前,他们又一次对布景、道具进行更换,对戏进行深挖。
6月23日,临汾眉户剧团先开赴深圳。26日,在深圳戏院演出一场,一方面是慰问在深圳的山西商会老乡,同时,也为赴港演出热身,因为深圳市民也以粤语为主,他们对眉户的接受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对比出香港市民的反映。
结果很多深圳市民都说第一次看就喜欢上了眉户,很好听,这让全团演职人员士气大振。
6月28日、29日,临汾眉户剧团终于走上了香港的舞台,他们的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圆满完成了任务。但是,有谁知道在全场阵阵掌声背后,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细节:团长潘国良担任剧中男一号,除了演出还得管大小行政事务,整天忙得脚不沾地;许爱英牙神经发炎,在飞机上都疼哭了;她的腿怕冷,在香港30度以上的高温下还穿着秋裤,一进空调剧场就捂着毯子,但一上场又是生龙活虎;赵梅为了保持形体身段,连续半个月一天只吃一顿饭,不进主食;扮演四凤的许丽君每场戏都是下午3点开始化妆,没时间上街,看到同伴购物回来,只能羡慕地看一看;史兆祥扮演的鲁贵要求是前秃顶,几天就刮一次头发的他出关过境时受阻,工作人员对着身份证问:“他是你儿子?”
演出结束了,香港市民不停地问:你们下次什么时候来啊?带什么戏呀?
香港,临汾眉户还会来的!
本报通讯员 王振芳 文/图
责任编辑:杨洋
上一篇: 我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时间确定
下一篇: 大美临汾武春木书法作品展在群艺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