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县林业绿化工程彰显『生态』和『美丽』

2013-03-14 08:22:0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炳俊 程艳平)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曲沃,按照省、市林业工作会议精神,连日来,曲沃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挥锨打坑栽树,实施“1113”绿化工程,认真完成植树80万株、造林4000亩、育苗3000亩(其中新育1800亩),努力实现荒山荒坡生态化、农业园区林网化、旅游长廊景观化,为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实施“1113”绿化工程:即“1“是生态修复一座(杨谈乡)桥山。按照“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采取“部门指导监督、乡镇组织实施、群众负责栽植”的方式,一是在杨谈乡万户村桥山脚下的梯田及弃耕地新发展核桃1000亩,苗木选用优良嫁接苗,品种以中林1号、鲁光为主,栽植密度每亩40株(株行距4×4),共栽植苗木4万株。二是在杨谈乡桥山旅游风景区生态造林2000亩,栽植苗木20余万株。一方面在进山路两侧栽植高大景观常绿树种,辐射区域栽植花灌木,注重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复式绿化模式,形成特色景观通道。另一方面在山腰山脊栽植侧柏、油松、连翘等树种,为景区增色添彩;“1”是全面美化一个(浍河)景区。在浍河景区沿岸绿化造林1000亩,栽植各类苗木10万株。一方面是在浍河北岸地埂栽植国槐、香花槐,滩涂区栽植柳树等景观树,消除空当,提高绿化标准。另一方面是在浍河南岸的沟坡、沟壑区上半部栽植火炬,下半部栽植侧柏等常绿树种,达到常绿和落叶相结合、乔木和灌木互搭配,体现植物多样性,培育浍河景区新景观;“1”是巩固提升一条(全长50公里生态农业旅游观光)走廊。一是新植段,长约2000米。其中史村镇大棚区,长约1000米,两侧不宜栽植林带,行道树栽植蜀桧、木槿,避免遮挡大棚区采光。乐昌镇1000米,两侧7米宽林带栽植香花槐,行道树栽植蜀桧、木槿,共栽植苗木7000余株。二是补植补栽段,长4000米,主要集中在史村镇四个行政村。主要任务是对去年已栽植的缺垄少株地段按原品种、原规格、原密度进行补植补栽,完善提高,消除空当,提高绿化档次,增加风景内涵。三是曲村段两侧林带绿化,要结合实际情况,在现有绿化基础上,分区域分片规划栽植,缺株少苗处,尽量整合移栽。缺垄断档处,按原树种补齐栽满,消除空当,需栽植杨树、国槐10万余株;“3”是配套绿化三个(曲村、里村、北董三个现代农业精品)园区。对曲村晋之源设施蔬菜园区、里村晋之源葡萄园区、北董晋之源大蒜园区20公里道路绿化进一步完善,提高绿化、美化标准。一方面是常绿树的补植补栽。对园区内道路两侧的常青树,按原树种规格补齐,辐射路段连片空当增加花灌木,补齐栽满,提高美化效果。另一方面是小型阔叶树的补植补栽。对园区内道路按原设计密度和苗木标准进行补植补栽,树下进行小型花卉点缀,复式栽植。
    为确保以上工程的顺利完成,该县一是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挂帅的造林绿化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工程的安排部署、协调、督促检查和验收评比工作,并制订了实施方案,县、乡、村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工程、到地段、到人。二是搞好宣传,广泛发动。在县电视台开辟专栏,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市、县造林绿化的有关政策,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今年造林绿化的重点。通过报纸、电视、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宣传造林绿化业务知识和造林绿化先进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掌握植树造林技术、栽植苗木标准等技术要点,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爱绿、造绿、护绿的浓厚氛围。三是注重质量,服务到位。按照“高标准规划、严要求实施、细环节督查”的原则,在工程建设上,坚持实施有规划、验收有标准、质量有保证。各乡镇各部门严格按照工程标准,坚持先整地后造林,千方百计提高造林绿化的合格率、成活率。林业部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加强对工程技术的指导,严把设计关、整地关、种苗关、栽植关和管护关。四是强化督查,严格考核。由县委、县政府牵头组织督查,从整地、栽植、浇水到管护全过程都随机检查和跟踪指导,对工程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采取以奖代助的办法进行表彰奖励,对绿化进度慢、工程质量差的单位进行批评和处罚,并把考绩列为年终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