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到孩子上网成瘾、打骂成性、花钱如水、不明是非等不良习惯和行为时,心有余悸而不能自持。我们的教育究竟缺失了什么?
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位教育工作者,以国学经典为突破口,推行以孝为底线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爱的濡染、善的弘扬、美的熏陶、真的追求,从德育的角度破解了以上的教育难题。
他就是新博学学校董事长任东升。
2006年,当任东升看到每年中考有一半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由于达不到普高分数线而无学可上之后,他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这部分成绩差的学生流失到社会上会产生什么后果?从教育心理学上讲,高中阶段是人生一个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学生一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影响重大。
“办一所学校就减少一所监狱”。我们的学校需要普通高中这样的学历教育,也需要上不了普高的孩子学习一技之长的职业教育。不如就办一所职业学校,解决这部分孩子的就业升学问题。
然而,办学过程艰难曲折,一些问题深深困扰着他。学校招的学生立足点低、分数低、习惯差,在原学校被边缘化了,没有自信心、自尊心,尽管老师们费尽心机地想让学生们多学一些,但是他们的抵触心理很强,老师教得很累效果却不好。怎样改变学生不良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让他们变得爱学乐学好学呢?他一次次陷入沉思。
2008年,一次偶然的国学讲座让他茅塞顿开,思想和心灵受到强烈洗礼。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谐、敬长、知礼、奋发图强体现了中国的国魂和民族的精神。然而,看我们现在的社会,物质财富很丰富,精神财富却很匮乏,关键就是把传统文化丢了。传统文化的根首在孝,从孝的教育起步,是解决我们立德树人教育的最关键的一步。只有从这里入手,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正如《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即教育的“教”,是由孝和文组合成的,也就是说,孝道的传道和文化的传承才是真正的教育。
这堂课后,任东升思考了很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道德提升、人格健全,而不是只注重成绩,那种“成绩一俊遮百丑”的做法是对学生的戕害,是不道德、缺乏人性的教育。德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旨在教育学生先做人、做好人。试想一下,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孝敬的人,会真正对其他人好吗?一个人,如果他真正地孝敬父母,他会不好好学习、不善待他人吗?
任东升开始认真研读国学经典,《弟子规》《孝经》《论语》《大学》《中庸》等等,越读越有味,越读越着迷,古圣先贤的教育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维系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石,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圜宇,带给人们幸福、美满。此后,他又几赴山东学习传统文化。为了让大家都享受到传统文化的福,他把学校的领导、老师们送出去学习,他们的心灵也受到强烈的震撼,一致同意将国学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发轫点。
有了内在的追求,一所学校外在的美丽嬗变一点点开始了:晨曦中的新博学校园美丽而恬静,6点10分,随着早操的结束,全校师生整齐列队,齐声诵读: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节律的诵读声,在校园上空久久回荡。尽管这诵读只有短短的9分钟,但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处于形成阶段、可塑性极强的同学们来说,却如甘霖般滋养着他们的心灵,继而引发他们对孝道、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学校每次开饭前都要感恩回想: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所有付出的人……餐后吃干净饭菜、不浪费粮食成为每个孩子的习惯。每天晚自习结束时在校园广播的提醒下,请出《师生励志手册》,总结一天的言行,便于力行“日行一善,昼有一省”。学校成立了志愿者小分队,经常深入同学们中间帮助解决他们的疑难问题,有时还出校去敬老院等地帮助老人。
德育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光有学校是不行的,必须最大限度地发动家长们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形成育人的合力。
2011年、2012年,学校多次举办“幸福人生”讲座,邀请全体学生家长参加。孙一乃、张选等一批国学名家亲临现场讲解,运城和临汾来的义工老师,用行动诠释了爱的力量。现场气氛热烈,家长们有的热泪盈眶,有的主动上台,反省自己在生活中所犯的过错。当那些义工老爷爷、叔叔、阿姨和那些小同学深深鞠下躬的时候,每每都蕴含着不尽的关怀、爱护和对大家能把人做好的殷切期望。
家长们说,在新博学听幸福人生的讲座,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老师们反响强烈,学会了感恩一切人,懂得了如何与父母、学生相处。当然,震动最大的是学生,他们认识到,不学习也是一种不孝,是对自己、家人和社会的不负责任,因而能够在学习中勤奋刻苦、日有所进,力争取得优异成绩。
新博学的学生到外地升学或就业,不仅其良好的求学态度和扎实的功底受到学校(企业)的青睐,更重要的是,他们始终保留着良好的习惯:每天清晨,自发地组织背诵《弟子规》;夜幕降临,拿出手中的励志手册,认真反思自己一言一行。他们良好的人品和作为,获得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赞誉。
任东升表示,传统文化缺失了几百年,我们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必须抓好扎根教育,让教育回归于育人的本真。同时,我们要办符合教育规律、适合社会需求的教育,让所有学生都能升学就业、成才成功,实现身心和谐、家庭幸福。本报记者 郭璞 文/图
责任编辑:高卓然
上一篇: 霍州市教育工作确定新坐标
下一篇: 古县计生委系列活动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