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呵护每一个学生

2013-06-06 09:41:11 来源:临汾日报

    有人说,老师是润物无声的春雨,有人说,老师是傲霜斗雪的勇士;也有人说,老师是勤劳撒种的农人。但她觉得,老师更像一本书,一本读不完的鸿篇巨著,祖祖辈辈、世世代代都把它阅读——从愚昧读到聪慧,从懵懂读到领悟,从空虚读到充实,从幼稚读到成熟。
    读着它,她走进师范学校的大门,刻苦求知;读着它,她踏上了三尺讲台,教书育人。从成为一名教师的第一天起,她就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奋斗目标,那就是当一名学生喜欢、家长放心、领导满意、同行认可的好老师。带着这样的目标,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用心温暖、用情感化、用爱呵护着每一个学生。
    她,就是汾西县第一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王艳丽。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她除了向老教师请教、多看、多听观摩课外,还珍惜每次学习的机会,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她坚持上好每一节课,力求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认真进行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落实。
    她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不失时机地与学生做心的交流,使学生们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做人……还记得那节公开课《妈妈的爱》,课堂上王艳丽精心地设计、精妙地点拨、精彩地回应,牵引着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所有听课老师和同学们都沉浸在一股浓浓的感人肺腑的母爱氛围中。在课堂快要结束时,一位学生从心底发出了呐喊:“老师,您就像我们的妈妈,我们永远爱您!”学生们已经把师爱上升为母爱,她也达到了让学生们学会感恩的教学目的……武小燕,是王老师曾教过的一位女学生,她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父母都是聋哑人,由于缺乏必要的语言交流和教育,孩子的性格有些怪僻,一入学便显出与其他孩子的格格不入:打同学、骂老师、上课恶作剧……四年级刚接上这个班时,原先教她的老师们就对王老师说:“武小燕这个同学很难管理,又不学习,你就不用理她……”王艳丽却说,毕竟是一个孩子,总能教育好的。
    可是当她真正接触武小燕的时候,才知道她的表现,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想象。王艳丽每次与她沟通时,她总是一副默然的神情无动于衷;批评她时,她一双不屑的眼神透露着不满;为了让她的成绩有所提高,王艳丽安排她与优生同桌,可结果不是将人家打哭就是家长找上门要求调座位……王艳丽把她带入家中单独辅导,可一段时间后,成绩依然是可怜的十几分,而武小燕呢,依然我行我素,不服管教。
    王艳丽也曾有过放弃的想法,可是看到孩子那因无人管理而蓬乱的头发,看看孩子那一双茫然、无知、无助的眼睛,想想孩子家中聋哑的父母,她又对自己说:我不能放弃!因此,课余时间,王艳丽把她带到办公室给她梳辫子、与她谈心,不厌其烦地教导她学习……慢慢的,小燕变了:打人骂人的现象少了,循规蹈矩的时候多了,幸福开心的微笑也荡漾在脸上了……下课后,总是小燕第一个抢着擦黑板;王艳丽的书忘在讲台上,总是小燕抢着为她送到办公室;哪个同学没带笔,小燕总是第一个借给她……武小燕进步了,王艳丽也开心地笑了!为了不耽误工作,她顾不上年幼的孩子,当牙牙学语的孩子叫着“妈妈,妈妈”时,她却不能多停留而要急着去学校;当孩子迈着蹒跚的脚步、张开双臂向她扑去时,她却不能多抱他一下而要急着去工作;当孩子发着高烧最需要妈妈时,她却先要去给学生们上课……爱生如子更胜子,敬业如命重于命!每天王艳丽总是第一个站在教室门前,亲手领进学生,又是最后一个离校,送走每一个孩子。那是一个盛夏的黄昏,放学后,尚有几个迟接的学生未离开教室,突然,电闪雷鸣,大雨    倾盆!孩子们吓哭了,王艳丽抱起孩子们,鼓励他们,别害怕,有老师在,什么都不怕!滂沱大雨下了20多分钟,雨停了,教室里孩子接走了,她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平时听话的儿子却不见了!呼不闻声,觅不见影!王老师吓得惊慌失措。大家闻讯赶来,最后在厕所里找到了孩子,孩子已经哭哑了嗓子,全身湿透,蜷缩在墙角瑟瑟发抖。王艳丽不顾一切地扑向儿子,紧紧抱在怀里,此时此刻,周围一切对她而言都不复存在,她知道,她愧对儿子、愧对家人,但她却无愧于她的学生!“奋斗并快乐着”,这是王老师的真实写照,把全部的激情奉献给教育,成了她为之奋斗、因之快乐的无悔选择。虽然辛苦,但她无怨无悔;虽然清贫,但她又甘于清贫;虽然有愧于自己的孩子和家人,但她想到的却是那一双双求知若渴、充满希冀的目光,是天底下所有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
    正是由于王艳丽对教育的虔诚与执著,几年来,受到了领导与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她所代的班级班风好,学生讲文明有礼貌,而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也先后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教师、山西省教学能手、三晋课改名师、山西省师德标兵、临汾市优秀教师、临汾市模范班主任、临汾市教学能手、临汾市师德标兵等光荣称号。在县教科局举行的几次教师演讲赛、教师基本功比武中,她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她一直默默无闻,用自己扎扎实实的行动和获得的一次次成绩,做到了让领导满意、家长放心、孩子们喜欢。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