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半夜突然高烧39.4℃,而且开始流口水,什么也不肯吃,和平时发烧的症状不太一样。一看嘴里全是小泡,是不是得了手足口病?”6月22日,高艳就带着一岁的嘟嘟到医院就诊,一检查才知道是患了疱疹性咽颊炎,并非手足口病。
和嘟嘟一样,3岁半的虎妞也“中招”了。虎妞的妈妈告诉记者,前几天她带着孩子去游泳,上午游泳时还活蹦乱跳,可到了下午就开始发高烧。给她采取物理降温后,烧退下来些,但傍晚时又烧到39℃,孩子还一直喊嘴疼。到医院检查后确诊为疱疹性咽颊炎。
对于家长们最为关心的“如何预防疱疹性咽颊炎”这一问题,记者咨询了市疾控中心传染病科科长尹保行,他说疱疹性咽颊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该病并非罕见疾病,一般用药一周后就可以痊愈,家长也不要过于担心。该病四季均有发病,但多见于夏秋两季。尹保行建议,尽量少带孩子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室内应注意多通风,开空调时温度不要过低,以免因忽冷忽热引发疾病。外出活动时,尽量不要玩沙子和泥土,避免感染肠道病毒。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部卫生,加强锻炼提高孩子的抵抗力。
对此,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医师任允孜表示,近期小儿疱疹性咽颊炎患者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目前能占到门诊量的三至四成,症状表现为起病急、突发高烧,大一些的孩子会说口腔疼痛或不想吃饭,小宝宝则表现为哭闹、流口水、精神萎靡等。此外,患儿在发病时常伴有呕吐或者头疼。
“许多家长一看孩子口腔里长泡,首先想到的是手足口病。不过,如果孩子手脚、臀部没有疱疹,只是口腔起疹并伴有发烧,有可能得的是疱疹性咽颊炎,而非手足口病。”据任允孜介绍,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1至7岁的儿童最易“中招”。其典型的症状是在患儿的软腭、扁桃体、咽后壁等处可以看到米粒大小的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
为什么夏季患上该病的孩子较多?任允孜表示,由于夏季天气比较炎热,加上室内空气流通不畅,导致室内空气细菌和病毒急剧繁殖,从而进入孩子呼吸道而引发疾病。患儿发热时应多饮水,可先采取物理降温,如果物理降温无效可适当使用退热药。治疗期间,还应注意保持患儿的口腔卫生,用淡盐水给孩子漱口,患儿餐具应勤用开水消毒。
同时,任允孜提醒家长,对于高热的孩子不可通过过度保暖来发汗降温,因为这样可能增加脱水,严重者可致惊厥。
本报记者 卞志强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未来两天气温将超35℃ 市民需做防暑准备
下一篇: 我市“奚乐飘香”二胡艺术团进校园演出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