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班”学生:走出校门就上岗

2013-07-04 09:41:10 来源:临汾新闻网

7月,毕业季。

和众多毕业生一样,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学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忙着领毕业证、拍毕业照等。不同的是,该专业所有学生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还接过了临汾和药园物业公司颁发的聘书,正式成为职业物管人员。

6月28日10时许,该校首届物管专业学生毕业上岗座谈会召开,当日下午,19名学生全部到岗。

毕业生:毕业证和聘书同时到手

“坦白说,之前我并不十分了解这个专业。”姚佳宜俏皮地笑了笑,说,“在这一年的学习当中,我才开始慢慢熟悉物业管理的具体内容。现在来看,我的性格还是挺适合做这份工作的。”

今年19岁的姚佳宜是该校物管专业的毕业生。一年前,由于在高考中发挥失利,使她与大学校园失之交臂。在家人与朋友的开导下,她渐渐从低迷中走出来,决定学习一门专业技能。

姚佳宜告诉记者,当时,“该专业入学即签订就业协议”这句话使她最为动心。“现在的就业压力大,能一毕业就参加工作,也不错。”家人的鼓励增强了她的自信。

一年的学习结束后,姚佳宜已经能妥善处理物管工作中一些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对于自己即将开启的职业生涯,她满脸自信:“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一样。我觉得只要凭自己的劳动获得社会的认可,就是成功。生活美好,一心向前吧!”

“毕业前,我俩是同班同学;毕业后,我俩就是同事了。”今年21岁的李晶晶看着姚佳宜调侃说,“以后我俩比赛的机会还多的是。”

比赛?对于记者的疑惑,李晶晶解释道,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无论从技能比拼,还是演讲比赛,她们二人都不相上下。尽管在赛场上两人相互较劲,但生活中却是要好的朋友。“越是好朋友才越要比,这样才能更快地成长。”她笑着说。

对于自己当初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李晶晶表示,管理类工作一直是她所喜欢的。在听说这个专业后,父亲还专门到学校替她“把关”。“回家后,我一定让他看看我的聘书,好让他放心、开心。”拿着自己的毕业证和聘书,她的眼睛里满是自豪。

主办方:职业教育打造特色专业

“学生们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我们作为老师,更为他们感到自豪。”该校校长孙红梅的言语中洋溢着欣慰,该校作为中等专业学校,设置与就业岗位需求相结合的专业,使毕业生学有所用才不致教育浪费。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除了对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是一项积极、稳定、长远的就业促进政策。就整个市场来看,职业教育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在这种鲜明的职业性教育优势下,该校物业管理专业诞生了,这是临汾房地产协会与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学校共同合作开设的首个订单培养班。

“临汾的住宅小区越来越多,作为小区‘管家’的物业也越来越受到开发商和业主的重视。”协会秘书长任建辉告诉记者,“好的物业是舒适生活的保证,越来越多的业主愿意为物业的优质服务‘埋单’。但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发现,物业公司不是招不到人,而是招不到这种物业管理专门人才。”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任建辉与工商行政管理学校积极接洽、充分协商。在他看来,这种“订单式”培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整个班全部包就业,而且因为学生们经常到企业锻炼和培训,熟悉企业的环境,所以上手很快。

听着任建辉的讲述,一旁的孙红梅微笑点头表示认同。她告诉记者,在与任秘书长多次商议后,2012年初,学校开始筹措物业管理专业的准备工作;当年6月,校方顺利成功申报该专业的设置;次月开始招生。通过各方努力,全部新生一入学便与临汾和药园物业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采取‘5+1’(即在学校学习5天理论课程到企业实训1天)、‘4+2’(即在学校学习4天理论课程到企业实训2天)的模式,更好地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当中,这正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孙红梅说,“这几年,就业成了越来越沉重的话题。物管专业正是在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后,有针对性地为社会培养的专业型人才。”

用人单位:定向培养储备专业人才

“人们现在买房子,不再单纯地考虑房子的质量,还要考虑小区的综合实力,物业就是其中很大的一部分。不夸张地说,作为物业公司,我们对专业型物管人才可谓求贤若渴。”临汾和药园物业公司总经理邰战锋表示,随着我市住宅与商业小区规范化程度不断加大,对物业人员的要求也不断增加,专业型物管人才尤其抢手。

一面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严峻;一面是职校毕业生一毕业就上岗。作为用人单位,为什么选择职校生而非高校生?

面对记者的问题,邰战锋表示,不少大学生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有的即便到了公司也不愿意长期干。培养一个专业型物管人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刚毕业的大学生胜任不了这份工作,有的人在刚适应工作不久就跳槽了,“既损失了培训费用,又耽误了工作进度。”

“这些学生的实训课程全部在我们公司,已经熟悉了公司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作为用人单位,我们更愿意选择‘来之即能战’的职校生。”邰战锋说,在校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公司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5+1”、“4+2”模式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们在企业实训中发现问题,然后将问题带到课堂;在课堂上研究出解决方法后,再将解决方法带回企业。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既增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实践能力。”邰战锋说,“步入工作岗位后,他们肯定还会遇到很多从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希望在实际工作这个大课堂上,他们也能获得优异的成绩。”(记者 卞志强)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