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搅乱入学招生的迷局?

2013-07-12 10:3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不是在找学校,就是在找学校的路上!这不是什么俏皮话,而是目前很多家长的真实生活状态。
上幼儿园难,上小学难,上初中更难!浮山县的郭先生到尧都区生活多年,今年,他的大儿子该上初中了。从6月份起,他们一家人的神经就紧绷起来,先是参加了“小升初”摇号,但均没有被录取。后经多方打听,大儿子先后参加了临汾九中、临汾六中、临汾四中、光明中学、临铁一中及解放路学校组织的考试,但截至目前仍为孩子上学的问题来回地奔波。上个“小升初”咋就这么难?!这几乎成了今年“小升初”家长们的共同感慨。
(见本报7月10日《“小升初”步步难“升”》)

郭先生的遭遇正是很多家长的真实写照。往年这个时候,小升初”学生要么已经被民办中学录取,要么正在安心等待公办中学划片录取入学。但今年的格局变了。
为了避免无序竞争、重复选拔、生源失衡、超规模招生、乱收费以及招生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今年市直民办学校首次实行网上报名,公开摇号确定招生名单的最新招生方式。此举公开公平,赢得社会的一致好评。
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被录取,尤其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的入学问题再次被困扰。在很多人看来,那些往年很“牛气”的民办学校今年都整顿了,今年的入学问题势必要容易的多。但是很多家长却明显感觉到,今年的入学问题好像更难了。因为,一些公立学校却开始组织招生考试了,而且成绩不公布,信息不公开,家长很郁闷。
根据临汾市人民政府〔2011〕14号《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规定,完善义务教育招生编班办法。坚持小学“就近、划片、免试”和初中“就近、划片、免试、分配”的原则,由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负责,实行计算机随机配位,阳光编班,均衡编班,着力破解“择校”问题;严格控制城区学校班容量,消除大班额现象,小学控制在45-50人,初中50人为宜,最多不超过55人。从根本上消除义务教育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推进教育公平。同时,要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按    照“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原则,简化入学手续,保证“同区域同待遇”。
就在今年4月份,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再次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要坚持“免试、就近、划片、分配”原则,由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所有户籍在当地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就近进入公办小学、初中学校就读。”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按照“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和完善农民工子女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具体办法和工作流程,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新学年开学前顺利在流入地入学就读。”
其实,从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市的教育资源充足,尤其在大部分学生“热衷”的市管民办学校已经招生结束的情况下,只要教育部门合理引导,各学校根本不存在生源过多,有校难入的现象。
那么,这些学校尤其是一些公立学校为何还要顶风违规招生,有意造成这样一种紧张的局面呢?笔者认为,学校公然敢这么做无非基于两点考虑,一个是权力心态作怪,一个是金钱心理作祟。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关于教育方面的投入,免除了学费,也不让组织考试了,于是,一些学校开始显得“受冷落”,但在一些学校领导的心中,官本位”的思想还严重存在,一有机会便有意设置障碍,在托关系,批条子,说好话中享受自己的权利,更严重的是,无形之中的“花费”也开始成风。如今,就有“能人”开始张罗入学事宜,而且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好处费”,少则数千元,动辄数万元。
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要“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监督作用,优化教育行风。严肃查处违规违纪案件,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教育是国家头等大事,上学是老百姓最大的民生。作为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不能无视群众的切实需求,不能任由个别学校“胡折腾”。

(文/梁新红)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