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出口”求突围

2013-07-18 10:0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艺校学子在就业洽谈会上进行汇报演出

七月流火。就在几天前,梁毛毛回到了辛勤培育过她的母校——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她此行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向母校汇报她半年来在剧团的学习工作经历;另外是给学弟学妹做一场就职报告。
就在去年12月下旬,市艺校首次举办了戏曲专业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包括临汾市蒲剧团、小梅花蒲剧团、三门峡市灵宝市蒲剧团等省内外19家戏曲、演艺团体慕名而来,在观摩了该专业学生的汇报演出后,他们十分激动,认为毕业生们整体素质较高,基本功过硬,发展前景看好。在招聘会上,各团体负责人一一登台,介绍单位概况、用人岗位和工资待遇等。学生们主动咨询,有的与家人商量后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梁毛毛就是这次签约的演员之一。她进入了沁水县蒲剧团,如今不但成为顶梁柱,每月工资更是达到了2400元。她说,感谢母校对我的精心培养,让我在戏曲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众所周知,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以前是“招生”,现在是“生招”——“生源差,无可选择”,“是人就是一盘菜,全看你怎么烹调”。对此,市艺校领导是这样认为的,既然“进口”宽松了,那么“出口”就一定要严格,保证投放到市场上能够有一席之地。怎样抓好这个中间环节呢?那就是文化、专业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过硬。
文化是艺校生的“软肋”。但是,文化,恰恰是孩子一生成人成才的基础。该校领导高度重视文化课学习,开展了文化课教学秩序治理专项行动,课程打破常规教材,按照学生能接受的程度重新编写了体系。班主任老师经常通过开主题班会、看视频录像等形式,从德育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加大对学生的考核力度,其中文化课的考核占到了40%。不能小看这个40%,文化课的老师底气一下子足了,学生们也意识到不上文化课没有出路。每学年学校都会对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尤其是设立的“文化课进步奖”,成为让学子进步的助推器。文化素质提高了,德育、养成教育的成果也日益显著,这两年,学校打架斗殴的现象基本没有,谦谦学风日益浓厚。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该校在专业课建设上可谓猛下苦功。今年又新建了音乐演出厅以及有规模的40多间音乐琴房,音乐科每周都举办专场音乐会,师生同台,学生在灯光璀璨的舞台上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美术科每学期都要举办美展活动,展出师生优秀作品,彼此借鉴学习。音乐专业的贾恒山老师说,举办音乐会就是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舞台表演经验,提高艺术实践能力。事实上,也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不但促使演奏者本人技艺长进,而且让底下的同学树立起了勤学苦练的上进心。更重要的是,前来观看的家长们对艺校的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的口碑宣传远胜于广告效应。另外,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该校突出强调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向着“专业学精、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戏曲专业增设了民歌、民舞课;音乐专业开设了辅修或选修课;群众文化专业开设了声乐、钢琴课等。课程改革使教学更趋科学、合理,学生的素养更加全面,近两年来就业率比以往明显提高。
为了更好地应对用人单位的要求,该校还在专业调整与改造上注重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依据社会需求增设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电脑美术设计、影像与影视艺术等专业。同时,与省戏曲职业学院联合举办了戏曲、舞蹈、音乐大专班。这些专业对市场实现了成功对接,为我省表演团体和学校输送了一批具有大专学历的艺术人才。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如今的艺校已逐步形成了社会招生、校校联办、校团联办、委托培养等多种办学形式,以中专教育为主,大专班、职业中专班、定向班、预科培训班等多层次、多模式、综合化的办学体系,学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艺校党委书记、校长薛鹏寿表示,干教育是个良心活,艺校生就是要打好文化的底子,用艺术特长来立足。一句话,把好“出口”树口碑。事实上,从用人单位的反馈也证明了这一点,来自大槐树寻根祭祖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金女士表示,艺校学生来到大槐树公司以来,其良好的素养、艺术特长为大槐树演艺事业增添了新鲜的血液,放射出亮丽的光彩。对艺校生,我们信得过!

(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