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3-07-24 08:47:07 来源:临汾新闻网

“蹭课”考研无奈之举

“毕业就等于失业”,是目前在毕业大学生中间流行的一句笑语,然而也反映了就业困难的局面。日前,记者走访一些今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了解到,就业这个词在他们心里另有一个概念。“我们心中的就业就是找到一个正规的企事业单位,可以长期发展,但是目前能找下的就是一些小企业的‘临时工’,在该单位没有看到什么发展前途。”今年7月份刚毕业的师大学生小李说,他现在就等着今年8月份的考研招生简章公布了。

小李是长治人,在山西师大汉语言专业读本科,他经常在课余到大一的基础课堂上‘偷师’。小李说,他从大三开始就跟着法律专业的学弟学妹上法律课。“我选择了跨专业考研,所以很多基础知识需要补习,蹭课’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大学课堂相对自由,就算不是班上的同学去听课,老师也不会过问,这是完全自主的事情。”和小李一样,其对象小王也是考研大军中的一员,“虽然我的专业就是法律,也计划考本专业的研究生,但以前的基础知识学得不太牢固,重新回到课堂,在老师的讲解中能很快找到自己的不足,有选择地进行弥补。‘蹭课’的效率有时比自己在自习室里埋头苦看一下午的书要高,而且不懂的地方可以直接问老师。”小王笑着说,都是一个学校的,老师们的课堂都是公共资源,对其他的校友造不成影响。

小李和对象现在租住在学校附近的一个民房里,他们就等着2014年考研招生简章的公布。小李说,他们也参加过各种类型的招聘会,像他的专业只能去某些私企做文员或者到学校当老师,可是那些单位都看不到发展前途;多数私立中学需要老师,有些学校的用人制度也不太好,而且教学压力很大,寒暑假没有工资,实在不是理想的去处;公立学校倒是相对好一点,但是入编得考试,而且毕业生之间竞争很激烈,也有不少“靠关系”的,所以他和对象下决心一定要考研。而且为了能和对象一起发展,他选择了考法律专业的研究生。“为了我们能在一起,他的‘牺牲’比较大,我也很感动,就算我们今年走不了,但仍会坚持考研!”小王说。

记者 郝海军

眼光太高 压力也大

日前,毕业生李飞找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在市区一家广告公司当业务员,每天风餐露宿,月薪1000元。

作为太原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拿着全日制本科毕业证的他有很多的无奈,用他的话说,干好任何工作都需要努力,虽然这份工作只是他临时的落脚点,但是他也要认真对待。

两个月前,在太原找工作无望的李飞踏上了回临汾的列车,随着汽笛声的响起,标志着他告别了生活了4年的大学,随之而去的还有毕业求职那段并不美好的回忆。一场场招聘会,一次次失败的求职经历,让他深感就业压力,看到身边的同学一个个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最后决定回临汾,看能不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记者见到李飞时,他正在鼓楼东大街挨家挨户发传单。“梦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这是他说的第一句话。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李飞回到家后,经亲戚介绍来到了现在的这家广告公司工作,起初觉得自己还行,最起码是本科生,一家小小的广告公司还能应聘不上?可没想到到了公司后,经理看亲戚的面子,就给了一份公司的业务传单让他熟悉业务知识,甚至连他学什么专业的都没问。

大学时代的梦想与现实差距如此之大,初逢职场遇到的冷漠让刚刚毕业的李飞根本承受不住,当时他就想扔下手中的宣传册转身而去,可是找工作的压力让他还是留了下来。于是,不管刮风下雨,沿着街道的商铺挨家挨户发传单就成了他每天的工作。“找工作只是第一步,能不能胜任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工作一个多月,李飞对他的第一份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每次跟着经理外出跑业务时,他都发现经理和不同的客户都有不同的话题,这让他佩服不已。经理告诉他,成为一个好的业务员并不那么简单,首先得是一个杂家,每天都要学习不同的知识,这样才能和不同的人有沟通的话题。

“最近一个在北京的同学打电话说有一家电力企业正在招聘自动化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我决定去试一试,毕竟那才是我的对口专业。”李飞说。

记者 苏亚兵

父母之命 儿女难违

“就业”是当前最焦点的词汇。全国699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王娟(化名),也是就业大军中的一员,但是她没有选择马上就业,而是在家学习准备报考教师。

“其实,我也不愿意什么都不干,而只在家学习,但这是父母的意愿,我也没办法。”毕业于晋中师范的王娟无奈地说,在家专心学习,等待考试,总觉得有心理压力,因为已经毕业了,不能再像上学时那样伸手要钱,非常有必要去找一份工作。

前半年,王娟在金殿一所学校实习了几个月,6月份去学校办理了毕业手续。“从拿到毕业证的那一刻起,我就觉得自己长大了,同时也多了一份责任。”王娟说,拿上毕业证后,原本打算回临汾找一份工作,但是她的父母坚决不同意现在工作,因为父母认为,随便找一份工作,不但工资较低,而且以后也没有保障,总不是长久之计,所以让她专心学习,报考教师或者公务员。当时,我就告诉父母可以边工作边学习,但是父母却认为工作后,就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而且学习精力有限,学习时间也会减少,执意要我放弃找工作,一门心思在家学习。”今年毕业的赵刚,本打算毕业后去大城市找工作,可是在父母的一再要求下只能回到临汾。“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前我和几个同学商量,毕业后一起去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找一份IT行业的工作。因为只有到了这些大城市,我所学的专业才有用武之地,这样就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赵刚说,没想到毕业了,父母反对他外出找工作,理由是一个人在外地,无亲无故,也没有人照顾。我长大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而且身边还有同学相互照顾,但是他们坚决不同意,没有办法我只能放弃自己的理想和酷爱的行业,回来找工作。”赵刚无奈地说。

记者 田志华

先找工作 再选岗位

又是一年毕业季,莘莘学子们结束衣食无忧的求学生涯,进入社会,开始求职,为了生活和梦想打拼。然而,最难就业季”的说法无疑给他们求职就业的满腔热情浇了盆冷水。在此情况下,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何种特点,记者进行了走访。

“临汾作为一个中小城市,确切地说,就业难度和矛盾并没有外界传言的那样尖锐和困难。”市人才市场副主任陈新华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说,虽然全国有699万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但随着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理想的转变,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涌向了北上广及其他发达城市或省会城市,真正回到生源地的毕业生数量却是有限的。近几年来,每年选择回到临汾并在人才市场办理人事关系挂靠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大致在3000至4000人之间,没有太大变化。

陈新华笑着说,每年我市都会举办春夏秋冬四季大型人才招聘会。另外,每周六、周日,人才市场也会有小型招聘会,与此同时,为了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近年来人才市场联合我市 部分高校,将大型人才招聘会举办地设在校园内,有效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赢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

即使如此,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仍有很多求职单位无法招到满意的人才。陈新华说,结合我市就业市场的实际,一方面是“最难就业季”高校毕业生数量的猛增,一方面又出现企业招聘人员供不应求的尴尬局面。“很多时候,招聘单位会向招聘会主办方埋怨,说现在的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对自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期望值太高,或嫌弃一些企业规模较小、福利待遇不如意,根本不愿从最基础工作和岗位做起,因此错过了很多锻炼和进步的机会。”陈新华提醒广大求职者,应该端正态度,找准定位,提前做好职业规划,确定就业目标,先就业,再择业,将自己的第一目标降低为首先找到一份工作,然后在工作岗位上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此赢得部门主管或是领导的关注、重视和认可,在适当的时候再选择跳槽,向更高的职位或岗位发起冲击。

记者 卢凯

策划语

699万,这是教育部统计的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而庞大的数字让载着希望的毕业季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同时也让这个毕业季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大学时光,承载的是一个群体对未来的希望,但是经历了这一美好时光准备离开时,却发现当初的理想无处安放。这些正在经历“世上最难就业季”的毕业生们,他们如今在做些什么,正在经历怎样的煎熬,记者带你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策划人 苏亚兵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