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 我的风采

2013-08-20 07:13: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走过初中,跨过高中,我们的青春一直在延续,各高校开学临近,即将步入大学的学生们将背着行囊,离开家乡,告别父母,只身一人前往陌生的城市完成学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年代的大学生入学前的准备工作都不相同,大学生活也相应不同,这些不同折射出了时代变迁。那么,就跟随记者一起看看60后、70后、80后、90后大学生的别样生活吧!策划人田志华

60后 珍贵记忆

 

又逢九月,开学在即,一群准大学生们,正式踏上了新的人生征途,奔赴全国各地,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而每当说起上大学,今年56岁的高兴成总是一脸沉醉,因为全国恢复高考那年,他有幸考上了大学。

高兴成祖籍黑龙江,一年前从太钢集团退休,来到在临汾生活的儿子家居住,现在他是孙子的专职“保姆”。他作为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对上大学时的点点滴滴记忆深刻。

“我的命好,赶上了全国恢复高考,那时候我刚20岁,在家乡的肉联厂杀猪,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我一边向厂里写申请,一边温习功课,希望可以考上大学。”高兴成说,他不负众望考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后来人们把恢复全国高考后的三届大学生称为“新三届”,他自然就是这“新三届”中的一员。

1977年12月,高兴成打点行装,踏上了上大学的征程。因为他家就在哈尔滨市附近,所以上大学前,几乎什么都没有准备。“我们那时候上大学是不收费的,上大学前,大哥给了5块钱,要我买身衣服穿,我没有舍得,想攒下来买书本。”高兴成说,那时候学生都没钱,商场里也没有现在这些东西,看着现在的孩子上大学总要花一大笔钱购置各种东西,就十分感慨,真不知道这些孩子是去上学了,还是去享福了。

一个帆布包,装着几件衣服和一双旧皮鞋;一个背包,装着一本挂历和几本图书;一个小口袋,装着6个鸡蛋和两听罐头,带着这样的“家当”,高兴成走进了大学校门。那时大家也不计较谁家是什么成分,只知道以后都是同学,还不认识就已经亲如兄弟了。”高兴成说,他们每个月还有几块钱的补贴,家里实在穷的可以领十几块钱的补助。食堂的菜只有几分钱,校园里的小卖部里,只有文具、牙刷、毛巾等等。

“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只要想上大学,就有各式各样的学校供你挑,我们那时候来之不易,自然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而那珍贵的大学回忆将伴随我一生。”高兴成说。

(记者 杨全 实习生 贾尧尧)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