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我市八一宾馆门前,人头攒动,爱心涌动。全市“扶贫温暖工程”赴北京、河北、山东就学就业学员欢送仪式在这里举行。
一大早,来自翼城县里砦镇神沟村的学生张晓东就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欢送现场。
张晓东今年19岁,高中毕业后曾在一家企业打工。暑假期间,他听说温暖工程就业助学计划后便积极报名,他将赴山东潍坊安丘鑫易电声科技有限公司学习就业。“温暖工程就业助学计划很好,让我有机会继续学习,工学一体化的学习模式既可以上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又可以打工挣钱,减轻了家庭负担,还可以锻炼自己,所以我倍加珍惜这次机会。”张晓东兴奋地说:“感谢‘温暖工程’给我这次学习就业的机会,到了山东后,我一定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就业机会,把滴水之恩化作自强不息、奋发学习、立志成才的动力,化作克服困难、知难而进、勇攀高峰的勇气,以优异的成绩和工作业绩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社会的关爱之情,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扶贫温暖工程”是由市扶贫办联合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教育学会等单位开展的公益项目,旨在帮助城乡困难家庭子女高中或者中专、技校毕业后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升学而必须自谋职业的,帮助他们接受企业全额资助,在稳定就业的基础上,利用企业安排的带薪学习时间完成专科乃至本科学业。
其资助对象为年龄在16周岁至20周岁、身体健康、具有高中学历(或中专、职高同等学历)的应、往届毕业生(贫困生优先)。学生入学后在企业工作,8000元学费由企业和合作大学共同资助,每月还有1500元以上的基本工资,享受企业同岗位的薪酬和福利。学生按大学规定的教学计划,分学期完成辅导教学任务。
大专学习期满后,成绩合格者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网络教育大专毕业证书,可继续在资助企业工作或自主选择,愿意读本科的学员,可向企业申请资助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同时企业还为学生提供学习场地、学习设施、免费食宿等。
“温暖工程”自2011年在我市启动实施以来,通过“工学一体化”模式资助的贫困学生已达300多名,已经毕业获得大专学历的学生100余名,受助贫困学生在稳定就业、获得工作技能和社会经验的同时,实现了大学继续教育的梦想。
近年来,市扶贫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扶贫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大力发展公益扶贫事业,扎实推进“扶贫温暖工程”就业助学工作,为贫困有志青年提供就学就业资助,取得了明显效果。市扶贫办主任杨刚杰介绍说,该项目有效整合了多种公益资源和教育资源,通过公益伙伴企业和教育机构的公益承诺,为高中阶段后学生上学提供一个创新性的“工学一体化学习模式”,使受助对象在就业后立即接受高校网络教育,依托成人网络教育系统边工边读取得大专乃至本科学历,为受助对象搭建了就业与学习的成长平台,实现了“灯亮一盏、光洒一片”、“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杨刚杰表示,市扶贫办将进一步加大社会扶贫力度,继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把社会各界热心爱心人士聚集到扶贫事业中来,广泛开展扶贫助学活动,不断促进社会扶贫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和张晓东一样,我市受助于“扶贫温暖工程”的百名贫困高中毕业生将从临汾启程,兵分三路,踏上赴北京、河北、山东求学就业之路,一边挣着企业的工资,一边享受企业的全额资助,免费上大学。
本报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乡宁:圆梦221名寒门学子
下一篇: 吉县母亲健康快车健康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