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世界

2014-08-27 08:46:04 来源:临汾新闻网

编者按 “贫者因学技而富,富者因读书而贵”。经济时代,想要富贵,是离不开读书学习的。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时下,我们常常是利用电子产品看看信息,或者美文。但是,这种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代替纸质书籍带给我们的美好触感,那种边看边画边摘抄边回味的享受,不是电子阅读能够替代的。微信时代,人们可以用3个小时去逛朋友圈,却不肯用30分钟去翻几页书,我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3000年的出版史,却成为全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真是令人汗颜。读书,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作为国民应当接受的对文明传承的义务,就像履行纳税义务一样,作为一名编辑记者,更有这样的义务。为此,就有关“读书”的话题,今日特刊登本报编辑记者写出的感受,与读者共享。

                                                                                                   读书指引我人生的方向

曾以为,《看见》不过是一部介绍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是一本出入职场的心路历程,但出乎我的意料,柴静在这本书里着重记下的,是那些新闻里的人,也是她这十年里的成长路程。

        正如她在序言中写道:“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些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选的标志性事件,也不是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面,他们只是那些留给了作者深刻印象的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这章,描述的是非典时期的故事。没有人强求柴静做这期节目,甚至连她自己也不能确定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那个集中病患的天井,就是四周楼群间的一块空地,一个楼与楼之间的天井,加个盖,就成了个完全封闭的空间,成了输液室,发热的病人都集中到这里来输液。二十七张床几乎完全挨在一起,中间只有一只拳头的距离。白天也完全靠灯光,没有通风,没有窗户,只有一个中央空调的排气口,把病菌传到各处。那些病患大都是SARS的感染者。我无法想象来到这个地方需要多大的勇气。那沉闷的、带着死亡的气氛似乎比病毒更能侵蚀人的身体。病房中凌乱的被褥和四脚朝天的椅子,意味着逃命般的撤退。但是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她很少感到恐惧:“有一些比这更强烈的感情控制了人。”——尽管,她活在每天早上测量体温以确保自己并非感染了非典这样的噩梦之中。

从事新闻工作,一直是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和理想的职业。柴静的书,给了我力量。读书,成了我尽快适应新闻工作的一个“捷径”。读一本书,能感受一种生活。

读书,让你生命的历程陡然加宽,收获了心灵的震撼,亦从精神层面收获了一份富足。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著书留其名。阅读便是一次次同伟大灵魂的碰撞、一次次同伟大精神的交谈。有这些,我会感到心灵的踏实,会感到生命的河流一下子深了、清了、静了,仿佛到了心灵更深处。此时此刻,我回味这迷人的书香,心中的理想之灯更亮了、前进的目标更坚定了。        遆红戎

 

                                                                                                     读书,改变生活

与书结缘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自己是家中独女,遇见事情并没有兄弟姐妹商量,父母老师知识毕竟有限,对自己人生指引也是有限的,经常有很多事情想不明白,这时在书中就可找到答案,确实是最廉价的投资,但获取的回报是最大的,因为它浓缩了前人思想的精华,阅读过程便是与智者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遇到想不明白的事情便读书。

读书量积累最多是大学毕业后一年,2012年大学刚毕业时,觉得自己还年轻,想出去闯一闯,见见世面,于是背包去了北京。当时在北五环外交通不便的小屋内居住,每天睁开眼就开始一天的“战斗”,抢卫生间、挤地铁,工作争分夺秒,当时年少轻狂,觉得什么都能干,只是想不相干的问题,但没过多久就发现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地方,那点自以为是渐渐被磨平,如何适应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如何胜任一份工作,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陪伴指引我的就是书本,记得当时一个月看七本书,类型涉及历史、管理、法律、政治、心理等,至今回忆起来,那段时光虽然紧张忙碌,但却充实快乐。在北京的一年换了3份工作,看的书不计其数,堆满了家中的书柜,飘忽不定的一年让我更加踏实走好每一步;与书为友的一年,为我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记者要求既是专家又是杂家,在精通专业新闻理论基础上,对各种知识都广为涉猎,一年的北漂生活培养了我独立、坚韧的性格,环境造就我从书本汲取养分的习惯,一年所读书本远超大学四年,为今后事业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古人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灵魂与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对于尚处于奋斗阶段的我们来说,旅行是件耗费精力与时间的事情,但读书在工作之余翻阅几页便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使我们浮躁的心沉静下来,为我们营造一处精神世外桃源。作为新闻记者,正因为有“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才会有“辣手著文章”的豪情,使命感的培养少不了狭义的情怀。

爱上阅读可能是机缘巧合的偶然,也可能是性格造就的必然,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过程,通过读书不仅丰富了生活、沉淀了气质,更使我迈向人生目标的每一步更加坚实。                            李羿玫

 

                                                                                                    阅读有力逐梦前行

作为一名记者,好读书,读好书,是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新闻队伍里,我是刚入伍新兵,社会阅历浅识,新闻知识缺乏,惟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在工作中丰富阅读,在阅读中塑造自我。把经典大书和社会大书对读,向实践学习,到基层请教,拜人民为师,求取知识、造就学识、增长见识,在学中用、用中学,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曾以辛辣、强硬风格见长的美国著名记者华莱士,在采访中字字玑珠,思维敏捷、尖锐犀利,然而风光的背后,是采访前至少要做50小时的功课,他满脑子装着文件、事实、问题和旁证材料。在采访我国领导人邓小平时,他几乎阅读了所有能够找到有关邓小平的文字资料。

被人称采访总统专业户的水均益,每一次采访前所做的准备,也超乎常人想象,他几乎要一字不落地阅读完采访对象的个人传记,用他的话说,采访前做得功课越充分,自信心就越强,只有了解这个人,才能对的上话。

作为临汾人的央视著名记者柴静,在她《看见》一书中,常常写到对于某一问题不解时,不分昼夜查寻资料阅读书籍。

每一个记者的成长之路,都与阅读分不开。虽然刚刚起步的我,对新闻理解不够深刻,但却已深感知识的匮乏与渴望。做记者三个多月以来,我认真阅读同事的新闻稿件,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采访方式,同时,坚持每日在网上阅读《青年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网易新闻”等国内知名新闻报纸,并且阅读关于新闻写作的理论书籍及当代著名记者编写的图书,从中受益匪浅。慢慢地我感受到采访的乐趣,交流的方式、写作的手法、关注的问题,这些都对我今后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有很大的启发。

作为一名记者,我深感阅读的重要性,为市民提供真知,自己必须先深入理解。而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客观公正地报道现实。

书香悠远,阅读有力,梦想美好,无惧前行!让我们秉承文化的血脉,背负理想的行囊,逐梦阶梯,向前行进!                               杜臻

                                                                                                               好读书读好书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是一种修养,更像是一场豪门盛宴。一本书中可以有和自己不一样的人生,书里的经历是我们没有过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古往今来,关于读书的箴言是不计其数。古有颜真卿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陆游的“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李若蝉的“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也有苏东坡的“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今有爱迪生的“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普希金的“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还有列夫托尔斯泰的“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我以为,读书的好处有三,陶冶性情、精神追求和启蒙自我。

读书可以陶冶性情。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林语堂的解释是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善读书,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香却在骨里。

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可以不断完善人的精神追求。在“尘世熙熙,皆为利来;尘世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人们越来越失去自我,被喧嚣蒙尘自己心灵的圣土。曾几何时,我们都体验到过冰凉彻骨的虚无,“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正是这种虚无感的真实写照。带着这种强烈的困惑,我们走进书香,那里便是我们精神的后花园。

读书可以不断地启蒙自我。有一本书曾经讲过这样一个道理,即“久假不归论”,与三人成虎的道理差不多。我们虽然处在信息时代,但我们却经常被蒙蔽。这种蒙蔽有时来自于外界,因为我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而不自觉地就相信了。但更多的是我们自己蒙蔽了自己,因为懒惰而不想思考,因为无知而不能突破,从而沦为现代媒体下的愚民,成为大众娱乐下的牺牲品。学问是光明,愚昧是黑暗,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广泛的读书显然是我们摆脱受蒙蔽、被愚弄的阶梯。

一言以蔽之,读书其实就是在乐趣中追求真善美,陶冶性情是求美,精神追求是求善,启蒙自己是求真。

走进浩瀚书海,呼吸那淡淡书香,弹指间信手拈来,寻找到人生的真善美,坐观尘世潮起潮落,终睹得青天明日。                             张亚丽

                                                                                                        书香为伴砥砺前行

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压力像一柄利刃悬在每个人的头顶,面对应接不暇的困难,人们匆匆地应付、疲惫地奔波,很少有人去静下心读一本书,并从中汲取心灵的慰藉,殊不知书籍当中那些珍贵的文字,是可以抗击压力的一剂良药。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这本书中所写道的,它讲述的是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84天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做失败者,可是他坚持不懈,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将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他用尽了一切手段来反击。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尽管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圣地亚哥让我看到了一个在压力下优雅而坚韧的形象。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像老渔夫那样艰难的生活,却也承受着很多无法预见的压力,作为一名新闻人,在工作当中我们也遇到过阻力,本来做了充分的采访准备工作,却遭遇了闭门羹,但是特殊的工作性质需要战胜一切压力,在这期间我学习着、感动着、进步着。

我依然记得2011年在襄汾县贾罕村见到的古稀老人武孟胜,即便作为一个普通的村民,但是他却执著于一段特殊的感情,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记起七十多年前的历史,但武孟胜却走遍临汾、太原,查阅大量历史资料还原“湖刘战役”,弄清烈士的名字和籍贯后,武孟胜多次奔走在北京、太原、临汾等地各大书店及旧书市场,寻找关于“湖刘战役”与28位烈士的相关资料,并据史料整理出了战役的相关情况,同时通过给各地民政局写信,请求查找烈士的亲人,呼吁修缮这座烈士陵园,几经辗转努力终于在2011年实现了重修陵园的心愿。在武孟胜老人的故事中我看到了无数的阻力,但都在他执著坚韧的努力中烟消云散,我们经历了无数的采访,也被无数个“武孟胜”所感动和激励着。

老渔夫、武孟胜……无论是书中还是现实生活当中,总有一些人或事可以给我们启示,放慢脚步,从书中汲取能量。                          亢亚莉

                                                                                                               我愿与书为伴

在每一个与书为伴的日子里,内心总是充实与饱满的。

每逢周末时,我会一个人静静地呆在图书馆,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慢慢欣赏,书总能带给我奇妙的感觉,它时而让我流泪,又时而让我开心,不知不觉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日子。

每晚睡觉之前,我喜欢静静地捧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此时,只听见手指翻过书的声音。此时的我像是被洗礼过一般,它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安静地伴我入眠。

书已经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读书使我的人生充实而从容,悠闲而舒适、安静而丰富。

我特别庆幸自己能来到报社这个大家庭,并且认识了很多以读书为乐的人。读书改变了我的生活,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

刚开始接触的一本小说是《平凡的世界》,我被书中的人物深深折服了。作者围绕着主人公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终获得生活上的成功。哥哥孙少安,作为农民家庭的长子,他12岁的时候就开始承担起这个贫穷的家庭,他白手起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弟弟孙少平是这样的人:他以劳动证明自我价值,用读书提升生命意义。这样的人受人尊重。

后来又看了路遥的《清晨从中午开始》,我才深刻地认识到路遥。路遥用他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换来《平凡的世界》的美丽绽放,用他十年的苦难才完成了这部著作。“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部优秀的作品,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

为了做好一名合格的编辑,我告诫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好好做读书笔记,为自己的编辑工作做好丰沛的知识储备。为此,我每天摘抄报纸上好的评论、好的文章,摘抄的同时还反复阅读。读书学习的生活很幸福,读书让我们的生活富有乐趣,影响着我和我身边的人。

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喜欢读书,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记者采访时,介绍了许多俄罗斯大学名著。普通国民亦不可不读书,这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长远而厚实的基础。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用知识祛除心中的黑暗,我们才能以更积极的姿态为人处世,涵养社会的底气和定力。作家莫言说:“在网络冲击的当下,人们有各种各样娱乐和消遣的方式,但读书还可以让人在传统中找到更多的安宁感。”

身为一名编辑,读书,使自己的眼界开阔,为办报积累知识。读者的满意、给读者一份精美的精神大餐,是作为编辑最大的享受!

与书为伴的日子总是不孤独的。深夜,静静地捧上一本书,整个世界都为你驻足了。

书,如一盏明灯,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如一股清泉,洗刷我心中的阴霾;如一阵春风,温暖我的心灵;如一位师者,引领我走向成功。                           王晓静

                                                                                                                     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人生路上有一盏明灯,它永远不会熄灭、永远是那样明亮。在黑暗中驱赶心灵的阴霾,迷茫中点亮人生的道路。如果说,这盏灯可以让人坚忍不拔,那便是读书的力量。如果说,这种力量可以让人自信满怀、勇往直前,那么,梦想便近在咫尺。

阅读的阳光,可以避免心灵的荒芜,绿化和丰满精神世界。一本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扇窗”,使我欣赏到了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大漠孤烟、落日长圆;让我感受到老子的深邃、庄子的诙谐、鲁迅的犀利尖锐、巴金的沧桑凝重;让我饱览了“四大名著”的波澜壮阔、领略了唐诗宋词的豪迈婉约。

刚踏上工作岗位,我曾茫然失措,仿佛迷失在茫茫的沙漠。当我捧起《新闻与正义》,摸索着《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心中突然升起一盏明灯。

让我意识到,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沿着预定的目标坚定地走下去,明天必将艳阳高照。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超然的梦想都是从读书开始的。在我的采访路上,一位名作家的经历曾让我深受触动。对文学有着狂热追求的他,在暗无天日的生活里,拖着瘦弱、疲惫的身躯在田地耕种,写作一度遥不可及。但阅读给了他支撑的力量,让绝望的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即使做一棵草,也要有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要对社会有用!”他享受着苦中作乐,在煤油灯下偷偷看着捡来的书,终于勇敢地踏出了创作的第一步,梦想便不再是奢侈的想象。他使我懂得,逆境无法战胜强大的内心。读书使精神高贵而富有,亦使生命深刻而阔远;读书,让人人都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无限。这种神奇的力量,驱使一位家庭主妇拥有了做梦的权利,畅想起自己的诗歌之路。源于生活的窘困,她被迫丧失了学习的权利,所谓的文凭仅停留在小学四年级。有些人也许会自怨自艾,默默吞下自己的泪水与梦想。但她绝不向现实妥协,任何事情也无法动摇她对读书的渴望。杂志、小说、报纸成了她的生活必需品,甚至连街边散发的小广告,她都舍不得丢弃,带回家一一阅读。

岁月的打磨、文学的积累将她塑造成生活里的诗人。与她交谈时,她的乐观与豁达令我动容,感受到阅读文章是一种幸福,能用文字记录更是幸福的享受。

读书,不是让我们成为书籍的仓库,而是要书为我所用。每天行走在采访的路上,面对着屏幕,敲打着键盘,忙碌中若能偷来半点儿清闲,读上一本好书,在字里行间寻找人生的蕴意,绝对是美事一桩。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书中的宁静与致远,让“吃下去的食粮”转为营养,储蓄我们工作的“能量”,能写出感动自己的文字才能感动读者。

科学家阿基米德留下传世的名言,他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读书赋予了我“支点”,当一名优秀的记者便是梦想的制高点。                        李静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