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探祖尧王宫

2014-08-28 08:41: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五凤楼

       立秋后的平阳大地褪去了盛夏的炎热,人们的生活和往常一样,清晨迎着朝阳开始一天的工作,夜晚带着一天的收获回家休息。曾经花开、蝉鸣、叶落、雪飘,时光推着历史在阴晴雨雪中不舍昼夜、奔腾向前。平阳大地从4500年前的苍茫中诞生,孕育了无数华夏儿女。

 

4500,一个普通的阿拉伯数字,其后加一个“年”字,便不由让人肃然起敬。的确,一段足够长的人类历史,一定涵盖了灿若繁星的文化瑰宝,后人也从没有停下探寻的脚步。探寻,便要到达源头。4500年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源头就在身负华夏第一都美誉的尧都平阳,而尧庙便是它的缩影。

车子穿过高楼林立的繁华街区,一路向南。川流不息的行人和车辆,同喧闹的市声一起被抛在身后,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满怀敬畏来到尧庙寻根探祖。

尧庙位于临汾市城南,是历朝历代祭祀帝尧、帝舜和帝禹的场所,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水经注》记载:“汾水侧有尧庙,庙前有碑。”尧庙旧址在汾河以西,西晋元康年间迁至汾河东岸,以此推算,尧庙历史应在1600年以上。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658年),庙址由府城西南再迁至府城南五里许,即今天的尧庙所在,距今有1300余年的历史。

宽阔的尧都广场北段屹立着三座宫门,中为尧门,西为舜门,东为禹门。站在尧庙宫门前,头顶骄阳,脚踏充满厚重历史气息的土地,端详许久,不知该以怎样的心情迈进4500年历史的源头。兴奋?激动?不免觉得轻视了这段悠久的文明史。既是探寻,便该怀着一颗敬重之心而来。

踏入尧庙,人类文明的圣光扑面而来。

宫内中间的甬道是由龙凤图案雕刻而成的“龙凤之脉”,图案采用传统的升龙降凤,雕刻古朴拙厚。从宫门一直通到广运殿前,全长200余米。龙和凤均为帝尧时期的图腾,也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象征。甬道两旁,古柏接荫,宽阔的庙宇清静疏朗。漫步于甬道,只见秀美典雅的门额上有“文明始祖”四字,这便是仪门。古时前来拜谒和祭祀之君臣百姓,于此“整冠弹尘,端庄仪表”。伫立在仪门前,我们虽无冠可整,但拜见“文明始祖”,不觉肃然端庄,沉静反思。

沿着甬道前行,迎面而来的是一座雄奇俊秀的阁楼,即光天阁。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楼下层有三个砖劵门洞直通广运殿院。光天阁意为尧舜光天下之明,此楼俗称五凤楼。传说将尧、舜以其大臣喻为凤,五凤和鸣,象征君臣团结,天下大治。恍惚间,仿佛穿过历史的门洞,看到求贤若渴的帝尧摒弃了亲情的牵绊,四处访贤,只为寻找合适的继承人。这也成为中国最早民主政治的佳话,在中国文明史的前端绽放着光彩。

随后,我们步入广运殿,广运殿是尧庙整个建筑群中最高大宏伟的中心建筑,始建于唐显庆三年(658年),历代屡有修葺。广运殿基座原高2米,在1999年重修时加高50厘米,周边青石护栏,青砖砌墁。殿前阶梯居中嵌巨型“中华第一龙”石质彩绘龙盘浮雕,取材于陶寺出土龙盘。广运殿高27米,宽9间,进深5间,内计45间。周设围廊计32间。内外设共计77间,比北京故宫太和殿55间多出22间。殿内竖立42根18米高的通天柱,每根柱下都有石雕柱础。屋脊以绿色琉璃瓦饰边,栩栩如生的珍禽异兽迎天接日。殿内帝尧像高5米,重8吨,巨大塑像威仪万端。广运殿取广以配天,运以载地,意为帝尧功德天高地厚。殿前彩楼两旁悬有“民能无名”的牌匾,语出《论语》,意思是说帝尧巍巍功绩,人民简直不知用什么来称赞他。广运殿前的尧井,古井幽深,井前的地上雕刻着“天下第一井”五个字。整个尧井台浑厚、典雅、古朴,尤其是“井”字形井口,天然岩石红白纹路错综,十分美观。探头观看,井内的深邃幽暗似一条历史隧道,尽头是帝尧广凿水井,推广水井的使用,结束了人类沿河而居的历史,带领着中国人民打开文明的大门。尧庙内的尧井为纪念性建筑,旨在教育后人饮水思源,不忘帝尧功德。尧井台东西南北四角现存四棵奇树,分别为柏抱楸、柏抱槐、鸣鹿柏、夜笑柏,树龄均在1600年以上。

广运殿后的寝宫为帝尧夫妇休憩居室,宫内供奉着帝尧与其夫人塑像。旁边的舜殿、禹殿形制规模一致,二殿内的帝舜、帝禹塑像,取材于舜耕历山和大禹治水的典故。

尧设敢谏鼓,舜置诽谤木,开启了民主政治的先河。尧庙内的中华帝尧鼓为世界第一大鼓,鼓面直径3.11米,于2000年制作竣工。与鼓楼相对的是钟楼,建筑规格与鼓楼相同,钟楼内安置的是中华帝尧钟,铸造于2000年,重达21吨,高3.66米,直径2.4米。诽谤木位于广运殿前,是华表的雏形。诽谤木之“诽谤”两字,并非先进诽谤之意,意思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论文武大臣,只要站在诽谤木下,便可对朝政发表言论,绝不追究“诽谤”之罪,和现今的“意见箱”或许有相似之处。

帝尧定都平阳,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城市邦国,由此中华民族转入文明发展的阶段,成为疆域辽阔的东方文明古国。后人对他的赞扬和纪念从未停止。位于尧庙宫东侧的尧典壁,全长南北300米,高3.3米,镶有碑刻380块,镌刻3万余字,80余幅画,是全国第一座全面雕刻尧舜禹历史文献的纪念壁,历史文化价值极高。徜徉于此,指尖触碰到那饱含深情与尊敬的文献,眼光停留于栩栩如生的画面中,一笔一画间都浸润了深厚的历史情愫。上下五千年,古今多少风雨往事,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绘尽始祖筚路蓝缕前进的轨迹。与尧典壁相对应的是尧字壁,汇集了古代名家和当代书法家包括港澳台等地作者书写的“尧”字作品千余件。同一个汉字“尧”在不同的书家腕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镌刻于石碑上,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充分展现了中国古老书法艺术的魅力,也凝聚了从古至今万千华夏儿女对帝尧的尊崇。

走出尧庙,回头细细品味宫门内的一副楹联,上联“进尧庙躬身寻根天地阔”,下联“出尧宫回首念祖日月长”。在历史的幽深中探寻,此时,跨入尧宫前的敬畏之情早已变成了根深情浓、血脉所系的归属感,目光所及之处都是穿越4500年岁月伸延过来的。尧舜禹缔造了中国,被后世尊为国祖。如今,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不仅养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儿女,也滋生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记者 荀丹薇 实习生 安月琦 文/图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