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净的感恩与怀念

2014-10-09 08:53: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自从有班级聚会的消息传出,就想着写点东西,写什么?怎么写?确实没有想好。

那天跑了一天的车,从二连浩特到锡林浩特,四百多公里的路程,一路狂风,一路交替着中雨和大雨,我的脑海中拿捏着自己的腹稿,倾听着自己的心声......

初中的97班、高中的88班,连续六年,同学没有打散,老师基本稳定,这确实比较少见,尤其师生间教学相长,同学六年间感情甚笃,在很多其他届的师生当中也传为佳话。像杜伯雄老师说的那样,1980年的入学季,很多那个时代的孩子,满脸的稚气,坐在父母自行车的前梁上,好奇地被载进了临汾三中,走进了自己的中学时代。手捧着与其他班的同学不一样的语文教材,我们也在内心细细分辨着与其他班级同学的不同,新教材的使用、新的教育理念的推行、新的像纯净的白纸一样的师生搭配、各科最强阵容的教师组合,都意味着、预示着这个班级的与众不同。

以后的日子里,班主任杜伯雄老师,以他出身烟雨江南、毕业京师北大的儒雅与细腻、崭新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深厚的国学功底,深深地教育和影响了一个班级近百人的成长;以他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教师刘晓凤、张彬祥、辛森、张祥娟、田连亲、姚金果、吴炳文、许奈郎等,用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共同塑造了一个优秀的班级,并将经验推而广之,临汾地区的学生受益者众多。

在临汾三中,97、88班只是这大河中的一涓细流;作为中学基础教育培养的基地,三中为高一级的大专院校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97、88班的同学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一滴水,深深为出自这样的母校而骄傲,为人学子者何以报答,唯有成才!

思绪穿越,又回到了班级生活。毕业28年胜聚,没有片段的回忆,没有精华的萃取,何以谱就班级的斑斓乐章?记得初中时老师要讲公开课,给了我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为了苦练普通话,我找了隔壁的上海阿姨,她一字一句地教,我整晚整晚地学。公开课当天,老师穿着雪白的衬衫,尽管经历过无数的教学场面,他还是紧张地鼻翼冒汗,他的紧张传染给了我,但他的镇定更鼓舞了我,我最后用标准的普通话一字不差地把课文背诵了下来,我看到了老师那黑框眼镜后面的会心的笑。再往后,我们经历了杂谈式的教学叫“乱弹”,我们知道了孔乙己和“伟香豆”(茴香豆);我们开始接触了大量的唐宋诗词,最关键,我们面前开启了一扇瞻学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窗户,潜移默化间,我们学会了一种自律自学的方法。初中的我们,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体育,用自己的一米七四,模仿孙晋芳一米七四的主攻姿势,白天没时间,夜晚就着路灯在篮球场奔跑拼杀,最后排球没练成,倒是班级的篮球队所向披靡,与同年级的比赛分差均在50分以上。最不可思议的是班级的篮球二队也是成绩骄人,以当时的成绩亦可年级夺冠。伴着岁月,那些光华闪耀在成长的过程中,那些年的冬季,酷寒难耐,总有同学的手指流血冻破,经年不愈。漫长冬季里,每个小组每天的生火成了必修课,捡劈柴、砸煤球,弥漫的烟雾,小脸上涂抹的煤烟和教室里并不太高的温度。第一次受派蹬三轮去新华书店拉书,几个人无论如何也驾驭不了那歪斜的前轮,终于在三中巷冲上斜坡,翻车。同学恶作剧,将板凳横卧于过道间,上课铃响,所有的同学都欢悦地跳将过去,只有团支书默默地将凳子扶起;和邻居孙晓东大中午翻墙进入临汾宾馆后院,在垃圾中遍寻中华、黄金叶、牡丹、墨菊的烟盒,弹净、拆开、抹平、叠好,我们的三角片数以千计;难掩青春萌动,深深地喜欢上漂亮的女同学,朝思暮想,学习退步,但,义无反顾……这就是我们青春甬道上撒下的闪光的碎屑,时至今日,他们还在散发着纯净的、奇幻的光芒,今天的我们,共同穿过了那个时空长廊,在人生的舞台上继续扮演着命运主角。

临汾三中,我的母校,在你的怀抱里,我们学习了知识,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勇敢,也学会了担当。我亲爱的老师们,毕业28年,学生虽鲜于联系,但在关心,在关注;我知道,再远的行程都走不出您深邃的期冀目光。有这份沉甸甸的殷殷师恩,学生不敢片刻懈怠,不管社会把我们沾染得多么酷俗,内心有总有一份纯净为母校和老师而留。

临汾三中校友 李晓宇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