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名校”汾西县和平镇和平小学

2014-11-05 07:55: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中国的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在一些师资力量不足、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和全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只要“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当地实情的教育模式,依然能够在深山中一展芳华。汾西县和平镇和平小学就是这样一所名校新秀。
    和平小学是一所农村六年制小学,学校占地面积6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4个,教职工40人,学生575名,其中寄宿生163名。
    立足于“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着眼于为每一位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和平小学,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稳步地朝着创办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学校这样的标准迈进。
    教学设施和必要的物质设备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建设程度,教学场地、教学用具等教学设施是否齐全、先进,对提升教学质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这也是摆在和平小学发展教育事业面前的首要难题,改善办学条件,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是和平小学的迫切需求。得益于汾西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大力支持,结合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连年加大对和平小学的经费投入,先后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学生食堂,总建筑面积达到了150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室20间、实验室1间,仪器设备配置达国家小学一类标准,师生宿舍、食堂和体育场所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基本实现了教师人均一台计算机,学生人均1件乐器、1件体育活动器材、20本图书。为了使校园具备更高的文化品位,和平小学高度重视校园的“四化”建设和文化氛围建设。在“四化”建设方面,学校栽种树木、修建花园、草坪,购置盆花,绿化、美化面积达到了800平方米,占校园总面积的13%,硬化面积达到了4600余平方米,占校园总面积的75%左右。在文化氛围建设方面,学校安装了校园文化广播、文化电子屏,创建了校园文化长廊和班级文化版,张贴和悬挂了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版面76块。园林化的建设创意与浓郁的文化内涵,不仅为全校师生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学习环境,也成为了学校富有生命意义的教育资源。
    校园物质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设施,一支团结、务实、进取、专业知识过硬的领导队伍和师资队伍则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平小学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建设,要求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后勤主任除外)至少达到6个“1”:即每人每年至少阅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年至少写1万字以上的学习笔记、每人代一门主课、每人蹲点一个班级、每月检查一次蹲点班级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每学期至少做一节校级示范课,并实行了一年一度的年终考核机制,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团结协作精神、服务意识、廉洁自律等方面。
    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工作思路能否得到全面贯彻与实施,教师就是决定的因素。和平小学倾心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遵循苏霍姆林斯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思想,响亮地提出了“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的宏观理念,以此警示激励广大教师把爱学生作为师德修养的至高点,全力攀登。和平小学有36名专任教师,其中有22名是近三年选招的特岗教师,他们工作热情高,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水平较高,但教学经验相对缺乏。为促使这些年轻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的深度融合,和平小学坚持公开课、示范课、精品课的“三课”制度,要求全体教师每年讲一节精品课、每学期讲一节示范课、每月讲一节公开课,为广大教师搭建了互动、交流、锻炼的平台,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涌现出省、市级教学能手2人,县级教学能手6人,32人取得了信息技术中级技术证书。
    爱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不厌学的学生,在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下,和平小学课堂的变化非常明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以及创造精神和学习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2003年以来,该校开发了“诵经典、传文明”校本课程,10余年来从未间断。同时还创建了“学校少年宫”,坚持“以乐促智、以技促能、以诵养德”,开设了经典诵读、航模组装、器乐、书法、棋类、舞蹈、绘画等活动项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临汾市教学工作“先进学校”、汾西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汾西县“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汾西县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汾西县“乡村学校少年宫”,先后举办了临汾市文明办乡村学校少年宫观摩会、汾西县“课堂教育改革”现场会……这些荣誉都是对和平小学的肯定。
    成绩属于过去,辉煌的未来还需砥砺奋进!馨香满园的汾西县和平小学将继续在深山中大放异彩!

    记者荀丹薇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