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门外 真情沟通

2014-11-06 08:32:0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只要有时间,我总会去一些学生家里访问,在和家长的交谈中不断得到进步、成长。在此,我想讲述一下去年在寒假家访中的一些感触,希望和其他老师分享、交流。

去年寒假,我们一共家访了12家,足迹遍布整个临汾市区,其余28家均做了电话访问。这次家访,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与家长在校外亲密接触,对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提前将学生进行了分类,制定了相应的家访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孩子从呱呱坠地,就降临到了家庭这一特定的成长环境中。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第一站来到王乾阳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不满一周岁的婴儿坐在童车里,虽然家里经过了认真的整理,但还是显得有些零乱。在接下来的家访中,我们了解到王乾阳的爸爸工作很忙,很少顾及王乾阳的学习和生活,妈妈一个人既要照顾未满周岁的妹妹,还要接送、照顾王乾阳的生活和学习。这时,我才明白了王乾阳为什么在课堂上表现不错,但家庭作业总是马虎不认真、知识落实得不扎实的原因,不由得对自己平时一次次对他的批评和责怪感到后悔。一阵谈话过后,她妈妈说:“老师,我们也没什么文化,家里的情况你们也都看见了,孩子就交给你们了。”这时更多的话已经显得很多余了。于是,我们起身告辞了。对于此类学生,我们能做的只有多关心他们,尽可能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站来到班里的“小才女”——高一凡家。开门的是她的爸爸,手里还拿着一支笔,似乎正在写着什么,高一凡也正在书桌旁写着作业。在她的书房里各种图书整齐地摆满了书架,这不仅使我联想到在回答问题时,她总是满腹经纶、喋喋不休。心想:她生活在这样一个书的海洋里,怎么会不爱读书、不爱学习呢?她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值得在其他学生中推广,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从书本中领悟到许多道理。

由于梁赵莹家距离学校最远,我们将其安排在最后一站。在我们去她家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尘土满天飞扬,肆虐地向我们扑来。走到了五一东路的尽头,我心想:这回该到了吧。当我们打电话询问其具体地址时,她妈妈说,你们在那儿等我,我去接你们。过了一会儿,她妈妈从一个偏僻的小胡同里出来,我们一起在坎坷的路上颠簸了足足十几分钟才到了她家。梁赵莹和她妈妈都很内向,不善言谈,但对于我们的来访显得格外热情、健谈。一阵谈话之后,我们看了梁赵莹的作业和日记,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孩子和家长的辛勤耕耘。她妈妈说:“莹莹,你看老师这么关心你,又这么和蔼可亲,像妈妈一样,今后,胆子可要大一些,上课多发言。”开学后的几天里,果真她的小手不断出现在众多高举的小手里,回答问题时声音也提高了。

在通讯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打电话、上网成了许多老师和家长联系的主要方式,走家串户的家访似乎是一个越来越陌生的名词。但通过这次面对面的家访,我深刻领悟到:一个微笑,一杯清茶,几句寒暄的话语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原来,在三尺讲台之外,还有这片片属于老师、孩子、家长的美丽天空,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这美丽的天空下创造出一曲曲和谐的乐章。  张慧琴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