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晚报小记者:霍州汾西行收获满满行囊

2016-10-11 09:59:30 来源:临汾新闻网

观古迹 访名胜

小记者霍州汾西行

  临汾新闻网讯 10月4日,本报60名小记者走进霍州市、汾西县进行了参观采访,在深入详细地了解了该市悠久的历史和古民居及人文故事的同时,更感受到了当地丰富多元的文化魅力。

  当天10时,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小记者们到达了“观古迹、访名胜”霍州、汾西行的第一站——霍州署衙。

  署衙建于何时?有怎样的特色?“仪门东便门为‘人门’,是人们通常出入之门;西侧便门为‘鬼门’,古代为死刑犯出入之门。再往后走便是大堂,大堂是州署整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唐代,现存大堂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大堂面阔、进深各五间,六椽减柱造,大额梁,内外均四椽柱,前接卷棚三间悬山顶四椽亭。大额明间跨度极长,大堂结构布局严谨,雄伟壮观,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木构件保存完整的典型代表……”讲解员的一番介绍,解开了小记者心中的疑问。

  “老师、老师,这面鼓叫什么名字?”它就是你在影视剧里看到的鸣冤鼓。”在霍州署衙大堂前,一面高约两米的大鼓引起了小记者们的注意,讲解员告诉小记者,古代百姓可以通过击鸣冤鼓来申诉冤情,鸣冤鼓”两侧又各立有一块石碑,越诉笞五十”告诫人们不可越级上告,诬告加三等”要求上告之人一定要在公堂上讲实话,不可诬告他人。

  “霍州署衙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州级衙署,霍州署相传为唐尉迟恭的帅府行辕,分中轴线,东、西副线三大建筑群。现存建筑由南至北分别为:二龙戏珠’影壁、古霍名郡’坊、谯楼、丹墀、仪门、甬道、戒石亭、东西厢房、月台、抱厦、大堂及东西耳房、二堂、内宅、静怡轩等。在全国星罗棋布的人文景观中,霍州署有着独特的文化定位。大堂建造年代较故宫早一百多年……”面对小记者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讲解员认真地为小记者进行了解答,小记者们收获满满,纷纷表示此次霍州署衙的参观增长了见识,了解到了古代的官府是什么样子的。

  一转眼两个小时的参观结束了,中午12时,小记者们品尝了极具霍州特色的荞面碗托和打卤面。经过短暂的休息,小记者们来到此行的第二个参观点——许村朱家大院。

  朱家大院位于霍州市城西北8公里的许村,村庄形成于夏代,文化底蕴深厚,现存文物古迹15处,明清建筑9个,其中清代民居朱家大院保存完整,最具特色,布局错落有致,建造巧夺天工。朱家大院由明太祖朱元璋十六代后裔朱连科,于清道光初年建造。

  15时,小记者们来到“观古迹、访名胜”活动的最后一站——汾西县师家沟清代窑洞民居群。

  师家沟,位于汾西县城5公里处,师家沟的清代窑洞民居群兴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相传是由师家四兄弟做官发达后始建,两百多年间,历经几代精心修筑扩张,形成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综合体。由于建筑的奇特、典雅和繁华,在清朝就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又由于地处偏僻山乡,在数百年的动荡与战乱中得以幸存。

  师家大院最值得一提的当数建筑雕刻艺术,可以说是清代乡风民俗的集中体现。其木雕、石雕、砖雕,分别装饰着斗拱、雀替、挂落、栋梁、照壁、柱础石、匾额、帘架、门罩等各个方面,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仅以“寿”字为例,变化多样的窗棂图案多达一百零八种。

  “我们这里盖房的砖特别珍贵,听老人讲,起初盖房的砖都是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后来由于背砖实在太难了,祖先就在这儿开始自己烧砖盖房……”师家第九代、今年已经79岁的师玉生老人带领小记者,由下往上,一层一层地参观古民居,每到一层的平台,师玉生老人都会向小记者讲述师家民居群的变迁以及历史。看着一层层顺着山势而建的窑洞民居,古人的智慧和毅力令小记者们震撼不已。

  17时,小记者的参观即将结束,由于师家沟民居群是顺山而建,小记者地处的位置在民居的最高处,在下山的路上,道路崎岖难走,这时,年龄大的小记者主动伸出手,拉着年幼的弟弟、妹妹一起下山,小心”慢走”“谢谢哥哥”谢谢姐姐”,一时间,静寂的山村里充满温情。

  短暂游览即将结束,经过一天的相处,小记者们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返程路上,小记者们依然依依不舍,相约下次活动再聚,一起书写未来的友谊。

  记者 苏亚兵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