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叙槐树情 寻访古村落
小记者踏上“文化苦旅”
临汾新闻网讯 “大槐树下老鹳窝”见证了“洪武大移民”,一部实景剧再现了移民被迫与家人故土分离的痛苦;回归现代,久久生活在喧嚣的城市之中,不曾想大山深处藏有古村落。10月7日,临汾晚报小记者团开启不一般的“文化苦旅”。40余名小记者前往洪洞县,先是探寻根祖文化,再叙悠悠槐树情。接着赶赴带有神秘色彩的曲亭镇上寨村,寻觅尘封千年的“远古密码”。
“我们有新基地啦”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当天上午,虽然天公不作美,但冷冷的秋雨无法阻挡小记者如火般的热情。
进入大槐树景区,小记者收到了一份特别的惊喜,现场举行了“临汾晚报小记者根祖文化教育基地”揭碑仪式,这标志着小记者团又有了“新成员”,小记者有了实践、采风的“大本营”。
“设立基地,是为了给全市少儿创造良好的户外活动环境,搭建增长知识平台。”景区常务副总经理何东海道出初衷,同时借助临汾晚报小记者团的宣传优势与社会影响力,结合大槐树景区特色,在全市中小学生中普及历史知识、学习根祖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移民历史,寻根问祖,祭奠先贤。”
收到这份“大礼”,小记者们兴奋极了。小记者安彦颖难掩激动之情:我们又有新基地了,这就是我们开阔视野、增长阅历的第二课堂。”
“大槐树下学历史”
8月下旬的大槐树之行,给当时参加活动的小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实景剧《大槐树移民》更成为“催泪弹”。此次,不少小记者慕名而来,在移民实证展览馆里观看了相应影片。
剧中,移民们背井离乡,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鹳窝,不禁生出“老鹳尚且有巢可归,鸟儿还能全家团圆,而我们却有家不能回,要离家别土,流落他乡”的感慨。声声泣血呼唤回荡在耳畔,小记者们鼻子一酸,顿时湿了眼眶。小记者亢耀杰感叹: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使我们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被迫与至亲分离的痛苦。”
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中。小记者在导游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根字影壁、三桥一渠”、二三代槐树、洪崖古洞、民俗村等景点,切身体会源远流长的根祖文化。
“上寨村太神奇了”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当天下午,小记者穿过蜿蜒崎岖的山路,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洪洞县曲亭镇上寨村,与古老的村落亲密接触。
“因古时有寨,四周驻防以防外敌、野兽侵袭,村民都居住在寨子的上面,故名为上寨,曾在洪洞的历史上显赫一时。
而且,上寨村历史悠久,留下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文化传说。”游览村子时,上寨村村委会主任郭浩然向小记者讲起了村名的由来,及村中节孝牌坊的来历。
村中现留的古建筑多始于清朝,从节孝牌坊通往九间楼时,郭浩然兴致勃勃地说起了脚下小路的故事。“别看这条路不起眼,古时,这条路可发挥了大作用,是连通临汾与晋东南的一条驿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国道。”
昔日的建筑在岁月的侵蚀下,虽已是断壁残垣,却可见曾经的辉煌与繁华。关于九间楼的来历,则流传着一段“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故事。据说,清朝一位皇子途经此处时遭遇困境,幸得一对老夫妇相救才脱离苦海。回朝之后,皇子常常感念老夫妇的搭救之恩。于是,皇帝便派钦差大臣为老夫妇修建了这座大宅院。
如今,上寨村繁华落尽,村民们多以务农为主。由于村中有一口“锶”含量全国第二的矿泉水井,这里便建起了矿泉水厂。小记者不仅参观了瓶装矿泉水的生产过程,还品尝到了原汁原味的“上寨山泉”。
久居城市的小记者对村中的古民居、菜地、枣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由向往这种原生态的乡村生活。带着满足的收获,带着浑身的疲惫,他们满怀喜悦地踏上归程。小记者郭柳彤意犹未尽地说:活动太有意思了,不仅开阔了眼界,还拓展了知识面。上寨村太神奇了,我还想来这里玩。” 记者 李静 潘华玲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