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玲的晋绣作品《国谐果》
临汾新闻网讯 冒雨到达工作室,身着对襟花色长衫、头顶银发的郭美玲顾不得擦拭头上的雨珠,快速从随身携带的刺绣小包中掏出手机给学员一一打去电话。她的语速很快,逻辑思维却很清晰。安排好任务,郭美玲这才坐下来,“过几天,临汾首届民间晋绣艺术展《花妮的嫁妆》就要在临汾博物馆展出了,我们的这套生肖套系也要参展,所以得抓紧时间。”
郭美玲端坐在座椅上,从面前摆放着的丝线中挑出一款深红色线并穿入银针,神情专注地绣着:随着掂在指尖上的绣针在纯白色的绣布上穿来绕去,缕缕丝线间交错横生,从最初的苍白到朦胧显现,直至完美地呈现出绝妙的图案……
人如其名。郭美玲有一双巧手,十字绣、双面绣、苏绣、湘绣、平水绣……无绣不能,而她更为中意的还是那祖传的晋绣。在她的晋绣作品中,有突出山西民间绣活特色的作品,绣花鞋、仿古箱包、时尚鞋垫、宫廷玲珑枕、绣花红盖头等;有四大古典名剧之一的、耗时三个月废寝忘食、颠倒昼夜潜心绣制的11米人物肖像长卷《西厢记》;有融汇别派绣法演绎的画家名作《清明上河图》;有融入历史典故的《国谐果》……而在所有作品中,郭美玲最为钟情的当属生肖套系。
“我不想像我的上一辈绣娘一样,为了绣而绣。我一定要绣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64岁的郭美玲指着眼前命名为《琴棋书画》的生肖套系对记者说。
驻足欣赏,一幅幅生肖作品可谓创意独特、技艺精湛、纹样别致、寓意丰富。只见所有动物的身体外形均为圆形,其中,她按属相顺序将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四季之花以刺绣的形式融入其中,一个个萌态十足的生肖,如一个个精美的视觉符号,彰显出来的文化属性深深打上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徜徉其间,令人流连忘返。“圆可以象征圆满,还可以表示团圆,意在合家欢乐,这也是我设计的初衷。它既可以做挂画,还可以做手提包,非常实用。”郭美玲说,“现在所用的针法是晋绣硬绣中的平绣,根据生肖部位的不同,所采用的针法也不同。晋绣的原料主要是真丝布、真丝线和麻衬,使用的工具大致有绷框、绷架、站架、搁手板、翘剪刀、各号针、各色丝线。刺绣中的针法和线的运用尤其重要,绣娘们需要巧妙地使用直绣、盘针、套针、跳三针、门环绣等各种针法进行刺绣。”
谈起与刺绣的缘分,郭美玲幽默地说:“我似是与它已经历了一个钻石婚期。”
郭美玲出生于我省繁峙县的一个小山村,那里的妇女个个能剪善绣。5岁时,小美玲就开始学刺绣、剪窗花。“那时候家境贫寒,说是学刺绣,有时几乎都找不到线。还记得每年到了兔子、小狗褪毛的时候,奶奶总会把它们收集起来,搓成线以供织绣;贴过的春联,母亲也总会收起来剪刺绣底样……”童年的记忆令郭美玲对刺绣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到上学的时候,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要见过,她就能剪出、绣出,14岁时便会绣制嫁妆所需的物品,花鞋垫、红盖头、绣花鞋等。工作以后,尽管从事的是雕塑及工艺品设计制作,但剪纸和刺绣始终没有远离她的生活。1986年,郭美玲赴南京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她如饥似渴地系统学习了雕塑、绘画等各艺术门类,这为她此后的厚积薄发、触类旁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段经历也让她对刺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艺术都是相通的,刺绣是以针代笔,将油画及国画的艺术精髓灵活运用于绣品之中,刺绣就有了画的韵味。”2000年,郭美玲带着多年来积攒的几袋子“铺衬”来到侯马,创办了自己的刺绣坊。
与其他流派的刺绣不同,晋绣作为山西民间流传下来的纯手工工艺,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充分反映着山西的风土人情和厚重的黄土文化。“以针代笔”“以线润色”“以立体为造型”“以堆为骨”,在秉承山西传统刺绣艺术风格的基础上,绣娘们融合现代时尚元素,创作出各类符合时代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有意思的情节,郭美玲对于每件作品的获奖时间及获奖荣誉都记不大清楚,但对于每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所蕴含的意义却能倒背如流。来自忻州的、市级优秀技师李毛姐说,她跟随郭美玲学艺已有二十多年,“‘学艺先学做人,精益更求精’是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拿十二生肖来说,同样的题材,每创作一次她都会有所超越。现在创作的十几套作品中,图案没有一个重复的。她创作起来,可以不吃、不喝、不睡觉,对刺绣已经到了痴狂的地步。”
软绣一般采用丝质面料,平铺在绣车上下针。郭美玲常常俯着身子,为了防止出汗、水滴掉在面料上形成污渍,她常常一口水都不敢喝,一绣就是8个多小时,但她并不以为苦,潜心钻研几十年如一日,刺绣技艺愈发精到,不仅被授予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还曾荣获四项国家专利;荣获第二十届、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百花杯”金奖、优秀奖、铜奖等奖项。
“这么多渐进色的运用可以使色彩自然过渡,不那么突兀,呈现出的作品立体生动。”中场休息时,郭美玲总是会“絮叨”几句。
为了留住晋绣,让更多学生了解这项技艺,多年来李美玲为全省多个贫困县及国家精准扶贫项目培训妇女100余次,无偿培训残疾人士,帮助数千位无业女性、下岗女工学到了刺绣、布艺、剪纸等技术。更令郭美玲感到欣喜的是,她的刺绣工艺在受到政府重视的同时,还受到了“伯乐”——金海湾艺术中心的赏识。不仅与金海湾艺术中心合作成立了“郭美玲工美大师工作室”,同时她的作品均被收纳至该中心旗下的“临汾臻美刺绣艺术博物馆”(注:该馆将于今年年底对外开放)。 谈及未来,郭美玲信心满满地说,相信在这么好的平台、这么多优秀传承人的执着坚持下,这一项“指尖产业”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记者 亢亚莉 文/图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