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9年,不过弹指一挥间。
2011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刘合心履新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市三晋文化研究工作跨越式发展的历程从此开启。
回望市三晋文化研究会这9年的工作集锦和成果撷英,着实令人眼前一亮——换届第二年,10个县(市、区)的三晋文化研究会如雨后春笋般竞相绽放,至此,我市17个县(市、区)的研究会机构建制实现了100%全覆盖;文化大县襄汾县以领跑者的姿态让三晋文化研究的支脉进一步延伸至乡镇一层,13个乡镇的研究会在丁陶大地闪耀登场;在全省率先完成了《三晋石刻大全·地方卷》;17个县(市、区)《地域文化通览》编纂工作全面启动;研究成果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在全省稳居龙头;创办的尧文化网站是全国唯一的尧文化主题综合性文化网站,访客遍及全国及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
“三突出” 锚定研究路向
基于我市历史文化资源异常丰厚、地域文化特色十分显著的特点,2011年年底,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在历史文化研究的基本定位上,开创性地提出了“三突出”工作思路。
所谓“三突出”,就是在整个文化研究工作中突出历史文化,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突出丁村文化、尧文化、晋文化和移民文化四个重点,在四个研究重点中尤其要突出尧文化。而在历史文化研究的运作模式上,研究会又提出了“三结合”工作思路,即研究要和宣传相结合、和考古与文物保护相结合、和发展文化旅游业相结合。在历史文化研究质量的把控上,研究会推行“三个化”指导规范——结合历史文化资源的地方特色,做到研究课题系统化、成果出版规范化和宣传内容普及化。
事实证明,这一整套科学严谨的文化研究“方法论”,为之后全市三晋文化研究成果的不断喷涌呈现夯筑了十分关键的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研究会组织编写了《临汾历史文化研究编纂纲要》,对我市三晋文化的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和研究课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专著竞现 成果丰硕
作为《临汾历史文化研究丛书》的开卷之作,由研究会整理编辑出版的《临汾历史文化研究四题》紧紧围绕尧文化等四个重点,从其历史地位、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等多个层面,系统梳理了全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多年来对这四大课题的研究成果。
紧随其后,研究会又连续出版了《丁村人发现实录》《中国戏剧的摇篮》《平阳版刻图集》《陶寺考古》等15部历史文化研究专著;为进一步提升会刊的质量,研究会又将《尧文化》和《尧风晋韵》合刊出版,重新命名为《尧文化研究》,现已编辑出版21期。
为全面系统展示我市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2014年,研究会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地域文化通览》的编纂工作,这同时也是我市的一项重大文化系统工程。截至目前,安泽县、洪洞县和乡宁县已完成编纂和出版工作,其他各县(市、区)也已完成初稿,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后续工作。
除此之外,各县(市、区)研究会都拿出了一大批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不完全统计,9年来全市共撰写出版各种研究专著300多部、期刊300多期,发表论文6500余篇,累计出版印刷80余万册,撰文约3800多万字,在全省11个市级三晋文化研究会的研究成果排名中,我市稳居第一。
围绕中心 配合大局
“我们所有的研究工作都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紧紧围绕中心,配合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开展的。”刘合心告诉记者,全市各级三晋文化研究会始终致力于将历史文化研究与发展文化旅游业相结合,努力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策划并参与了地方政府的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对全市经济转型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文化支撑。
《三晋石刻大全》的编纂出版工作是我省有史以来最全面最彻底的一次具有存史性和抢救性的石刻文献资料整理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资料价值、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为能高质量完成这项任务,研究会先后多次召开编纂专题工作会议,协调解决资金、经费、人员等具体问题,推动该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目前,洪洞县、尧都区、侯马市等13个县(市、区)已经完成印刷出版与发行,余下四县的编纂工作也已完成。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是时代发展的关键。刘合心表示,文化研究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搜集资料、出书立著的传统层面,要善于在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中不断发现新课题和新亮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多学科研究手段,提升课题研究的学术质量。
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