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亢秀奎:一支火笔 一生传承

2020-07-08 10:37:3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亢秀奎正在创作烙画作品

  临汾新闻网讯 在“临汾市农旅产品网络销售常态化启动暨端午直播带游带货活动”现场,人们簇拥着一副高约3米、宽约2米的画作并对其啧啧称赞。为了看清画面里的每一个细节,观众们纷纷凑上前去。当他们一边看一边和同伴交流时,忍不住感叹:“天呐,这摸起来跟真的似的,是拿什么做的呢?”他们感叹的这件作品,是来自省级非遗传承人亢秀奎的麦秆画《虎啸》。

  用30余万根麦秆丝制作而成的老虎,毛发根根分明、形象虎虎生威,这一堪称极品的麦秆画,在此次直播间里备受大家关注。亢秀奎用笔勾勒出熠熠生辉的麦秆精品,不仅仅是一幅幅画,更是刻写在人们骨子里的文化记忆。

  与光阴结缘

  走进亢秀奎个人艺术工作室,木案上摆放着名为《母亲》的作品,麦烙结合的技艺,根根发丝和慈祥的神情映入观者眼帘,不禁让人想起母亲那温柔如水的爱。据亢秀奎介绍,这幅画表现的是传统母亲的形象,用麦秆做发丝,加上烙画的线条。画中人物栩栩如生,如果不是有着麦秆独特的金色光泽,真的很难相信竟然全部是以麦秆制成。

  谈及麦秆画的创作,亢秀奎因着那童年的记忆结缘,并用尽一生去热爱。出生在蒲县西坪垣乡吉家垣村,儿时的亢秀奎总爱摸摸贴在家里柜子上那些漂亮逼真的麦秆画,这项古老而神奇的工艺在他心中扎根,从此结下剪不断的缘分。

  麦秆画,又称麦草画、麦秸画,是我国独有的一项民间手工艺品,隋朝年间便已有雏形,其历史已有千余年。“民以食为天”,在古代的农耕社会,小麦,象征着丰收与财富,在百姓心中是神圣的,因此,以麦秆制作成的麦秆画也被人们赋予吉祥高贵的寓意。麦秆画虽出自民间,却被视为奇艺贡品,在皇室贵族间赏析珍藏。

  从黄发垂髫到白发苍苍,几十载的光阴岁月里,亢秀奎继承了对麦秆画独有的感情,他不仅对研习技艺有满足感,更有儿时那难忘的纯净光阴。

  因痴迷成就

  一辈子,做一件事,因它喜,因它悲,因它惆怅,因它欢愉。这是对亢秀奎艺术创作最好的描述,他的痴迷成就了笔下的精妙绝伦、细腻独到、自成一格……

  暴晒、蒸煮、熨烫、裁剪……在让人啧啧称赞的作品背后,是麦秆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后的华丽转变,一幅麦秆画需要手工匠人经过30多道工序才能制作而成,最终成为化腐朽为神奇的传世之作。

  每每收集到麦秆,亢秀奎就迫不及待地进行煮、剖、熨、烙等工序,然后再将熨平的麦秆拼接成“纸张”模样,完成到这一步,仅仅是原材料的采集。紧接着构图、裁剪和粘贴的步骤,听上去简单,却见功底。

  用烙铁画画,这让亢秀奎发现,烙画和麦秆画可以层次分明地统一于一体,成了独特的“麦烙画”。麦秆画立体逼真,烙画不施颜料,亢秀奎打破传统的界限,在麦秆画的基础上,加入烙画元素,“麦烙画”这种大胆的“堆砌”使画面更加饱满,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刺绣的纤细、国画的韵致、水彩的清丽……这些古朴雅致,栩栩如生的佳作,背后却是千千万万遍的磨炼。“麦秆画要想立体必须有细节的堆砌,而麦烙画使用的电焊工具不像笔,不容易掌握,要用温度、力度来控制线条、明暗。而且一个作品做着做着,看哪里感觉不太好就要修改,创作是没有尽头的。”

  亢秀奎成立了“蒲县秀奎麦烙画专业合作社”,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麦草画传承人,他在刻苦钻研传统绘画技法的同时,又把民间工艺技法和表现手法融入麦草画中,创作出一幅幅极具地方特色、展示乡土风情的作品。“只要有画画的地方,我这一辈子就很满足了。”亢秀奎的成就也在支撑着他的痴迷。

  为传承坚守

  麦秆画传承不易。它的制作工艺繁复,时间跨度长。从种植麦子到采收加工,再到熨烙剪贴等创作过程,都要手工操作。亢秀奎尝试过很多传承方式,开班授艺,入校讲课,弟子不少,但是能坚持做下来的没有几人。

  创作一幅作品也往往要数月甚至几年 ,至少要下三五年的苦功夫,反复练习,才能做一幅像样的作品出来。“这项技艺要精益求精,创作更是无止境,需要学的人有足够的耐心。”多年来亢秀奎不仅手把手教自己的儿女,还不断受邀讲课,他希望把传统艺术传承给更多的后人。

  非遗需要传承,更需要传播。亢秀奎为国内多位名人制作烙画画像、赠予外国政要,为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搭建中外友谊尽己之力。然而比起走出国门,亢秀奎更希望让麦秆画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中。近几年,亢秀奎开发了浮雕麦草画、麦草轴画、麦草工艺花瓶、麦草工艺口杯、麦烙画产品,形成五大系列品种。既有传统之美,也有时代之新,古老的非遗文化在他的笔下绽放出时尚之花。

  记者 潘华玲 亢亚莉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