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六零后导演”致敬历史

2020-09-30 09:24:0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过关喽!过关喽!”当一个镜头经过反复拍摄终于获得“导演”的认可后,“演员们”激动地像孩子般欢呼雀跃。

  9月26日下午,在市区莱茵半岛小区休闲广场的一处空地上,几名身着戏服的中老年人正围站在“导演”的身旁,一遍遍地回放着刚刚录制的视频影像,交流着演绎技巧,寻找着其中的不足。一颗执着的心,生动地捕捉着一个个经典的人物故事;两台手机组成的“机位”,深情地诠释着一部部充满正能量的短片。

  “你们是在拍电影吗?”随着拍摄的进行,被吸引来的路人禁不住询问。

  “哦,谈不上微电影,就是个小短剧!”“导演”回答道。

  “导演”所说的小短剧是节选自一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中的片段。谈及拍摄初衷,“导演”打开了话匣子。“每年‘党的生日’、国庆节我们都会拍摄一些短剧来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敬意。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英雄前辈用他们的血与肉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一切,要铭记历史,牢记使命。”

  导演名叫张淑琴,今年61岁。年轻时就喜欢唱歌、跳舞、表演、戏曲的她,在2013年退休后,在居住的莱茵半岛小区组建了一支业余艺术表演队——尧都区东城艺术团,团队除了平时在小区广场上进行文化活动之外,逢年过节更是主动策划、参与主题活动。时间久了,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张团”。

  2018年 “党的生日”前夕,张淑琴萌生了“换个方式为党表达爱意”的想法。于是,她又升级打造了“尧都区东城艺术团影视剧组”,与同伴一起拍摄了第一部短剧。此后,他们“演戏”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至今已拍摄了十余部短剧,题材涉及抗战、科教文化等内容。

  演员们都是街坊邻居。他们中有退休职工、在职员工,还有全职妈妈、个体经营户等。就拿今天这部剧的主演常德功、邓晋生、杨双记来说,这老三位平均年龄在66岁以上。为了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半路出家”的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甚至在接到“自毁形象”的角色时,也丝毫不马虎。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的邓晋生,有着一份难舍的军人情结,但为了将“汉奸”形象表演到位,他抽空便“盯着”电视剧里的汉奸学。还有剧组公认的“鬼子”选手常德功,为了让自己的表演更加精准,一招一式都是反复练习,“说实话,刚开始让我演‘鬼子’的时候我很抵触,但又想想,如果通过我们的表演让大家能更清晰地了解这段历史,一切都是值得的。”常德功说。另外还有一向以“正面形象”示众的杨双记,在剧组成立以来,几乎部部参加,“通过拍戏,不仅充实了我的老年生活,还让我体验到了不同的人生,我感到特别开心。”杨双记表示,只要有时间,他还会参与其中,与老年朋友一起乐享“戏剧人生”。

  “好,大家继续啊!”短暂休息之后,张淑琴拿起三脚架支好了另一个“手机机位”,又开始了新镜头的拍摄,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人敬佩。

  截至目前,张淑琴与她的团队共拍摄了《杀鬼子 捉汉奸》《送战友》《小英雄雨来》等十余部微短剧,在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也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大量转发和点赞,同时,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加入其中。而她自己,也在默默无闻的拍摄中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集统筹策划、拍摄剪辑、演绎于一体的、积极向上的“全把式”。

  谈及未来,张淑琴笑着说:“我们打算多拍摄一些反映时下生活的科普短片,比如,‘放下手机 走进邻里’‘防诈骗’等,在为大家带来欢乐的同时,给大家普及一些科普知识和生活警示。”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