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高亢、浑厚的鼓声,时而似疾风骤雨震撼人心,时而又像微风拂面净化心灵……作为我市金鼓乐的传承人,今年44岁的卢兆平在饱满的情绪驱使下,正用鼓声述说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12月19日,记者来到尧都区土门镇李仵村感受了一个民间艺术传承人的“非遗”情怀。
临汾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锣鼓文化深入人心。
“还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特别是正月十五闹元宵,打锣鼓是村子里必演、也是参与人数最多的节目。家家‘抄家伙’,老幼齐上阵,那场面壮观得很。”卢兆平回忆,受这种氛围的影响,他从小便对锣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一直从事民间鼓乐演奏、又是“制鼓能手”的父亲的言传身教,他十五岁时便已掌握了做锣鼓的技艺。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威风锣鼓的黄金时期。随着威风锣鼓三次进北京表演,全国掀起了威风锣鼓热。为适应发展需要,临汾市鼓乐艺术学校应运而生,卢兆平怀着满腔的热情加入其中,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堂下反复练习,他暗下决心,要学出个名堂。
1994年,成绩突出的卢兆平被破格选入该校成立的临汾市鼓乐艺术团,参与整理、研究鼓乐曲谱的传承、创新与编排。1996年,他被推荐进入临汾市蒲剧团继续深造民族打击乐,历时4年,掌握了戏曲的各种演奏、打法、运用等专业知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他豪情满怀地决心闯出一条戏曲伴奏鼓乐的新路子时,从事民间吹打乐的父亲遭遇车祸离开了人世。家庭的变故如晴天霹雳般重重地压在卢兆平身上,迫于生活压力,他忍痛割爱辞去了戏曲打击乐的工作,决心用父亲传下来的锣鼓制作技艺和金鼓乐的演奏技能扛起养活全家的重担。
“做事先做人、艺多不压身……”父亲的教诲时时回响在卢兆平耳畔,在制鼓之余,他始终坚持着早晚练习一个小时的打鼓习惯。
2000年“制鼓”风生水起的同时,卢兆平成立了金鼓乐民间艺术团。那时候,金鼓乐演奏是红白喜事的常客,凭借口口相传的口碑,卢兆平的团队渐渐在周边县市打出了名气。但勤奋好学的他并不满足于此,每到一处,闲暇之余,他总会向当地的老艺人讨教、学习金鼓乐技艺。
一切努力都会作数。自2005年起,卢兆平和他的团队迎来了鼓乐演绎的“高光时刻”:在参加全国民间鼓舞鼓乐大赛《黄河雄风》中获“山花奖”,并在央视CCTV—3《曲苑杂坛》热播;带领30名金鼓乐演奏人员亮相央视频道《星光大道》;受邀央视CCTV—2《财富故事会》栏目的采访,并录制了《老鼓新声》;受邀参加中国农民艺术节开幕式表演;组织150名民间金鼓乐演奏员排练、演出金鼓吹打乐《金鼓催春》,打破了金鼓乐史上“小团队”演奏的纪录……
纷至沓来的荣誉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卢兆平传承鼓乐文化的梦想,他不仅建立了集专业培训、锣鼓制作、服装设计制作、锣鼓艺术交流演出和锣鼓文化书籍、鼓乐历史文物收集的专业文化公司,还将互联网+模式和传统培训模式相结合,在全国400余座城市,培训了10万余人的晋南威风锣鼓队伍,使临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晋南威风锣鼓在大江南北生根、开花、结果!
2018年1月,乘着国家大力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东风,由卢兆平一手策划的一座集鼓乐展厅、排练大厅、服装制造车间、培训中心、资料室等在内,建筑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的临汾锣鼓文化产业园竣工了。这离卢兆平的梦想又进了一步。
开园之后,为了加快推进临汾鼓乐文化、威风锣鼓的传承与发展,卢兆平和他的团队在园区内广泛开展免费培训。仅当年就免费为临汾区域内培训威风锣鼓骨干400余名,今年人数更达上千人。
“传承地方文化从娃娃抓起,才能真正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卢兆平深谙其中道理,为周边小学生做起了长期的节假日鼓乐免费培训。“文化传承需要潜移默化。”卢兆平说。为此,他坚持在周边村文化节、庙会等场合义演,成熟的运营模式吸引了众多观摩团前来观摩“取经”。
“唯有与时俱进才能不被社会淘汰。”卢兆平说。如今,除了在曲牌、表演、服装上创新外,他又谋划着搭建临汾鼓文化融媒体平台,让临汾锣鼓文化这朵民族文化之花开得更加娇艳。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