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鸿正在进行掐丝工艺
临汾新闻网讯 或一支画笔,或一把烙铁,或一缕金丝,足以让小小的葫芦上变幻出万千世界。
无论是用画笔“绘”出的花开富贵,还是用烙铁“烫”出的秀美河山,亦或是用仿金丝“掐”出来的优雅仕女图,不惑之年的郭鸿没有止步于单一的继承,而是于题材、技法和艺术精神上有新的继承形式——将国画、烙画、漆画、掐丝等技艺融会贯通到葫芦中,从而使得葫芦呈现出多元的艺术形式。
初春时节,走进襄汾县“子羽葫芦”工作室,一个个披着精美外衣的葫芦倚墙而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技艺传承人郭鸿正屏气凝神、小心翼翼地掐弄着手中的金丝。
掐丝葫芦,采用传统的景泰蓝工艺,是景泰蓝掐丝工艺和葫芦工艺充分结合的成果,给观者耳目一新的感觉。除了景泰蓝掐丝工艺的葫芦,还有采用烙、烫、刻工艺的葫芦,它们虽然制作工艺不同,所呈现的艺术效果不同,但在艺术品鉴赏和收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作品由空心字和动物造型组成,金丝是比较娇气的东西,一不小心就会掐出痕迹,所以做的时候得把握好力度。”郭鸿左手扶着葫芦,右手旋转着金丝,不一会儿一个行楷“福”字便活灵活现了。
由于样式各异,制作过程短则一两日,长则需要一两周。眼下最炙手可热的,是一款如花生大小的耳坠。“一次,我外出学习时看到有手艺人用非遗元素创作的小首饰,就想着是不是也可以用小葫芦来进行加工。于是就试着做了一款掐丝葫芦与玛瑙、翡翠结合的耳坠,没想到刚晒到朋友圈就被买走了。”用创新“淘得”第一桶金的郭鸿一发不可收拾,又先后开发了葫芦挂件系列、葫芦茶具系列等。奇妙的构思、丰富的釉色变化、多样的工艺融合,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强烈的时代感。
“门里出身,自会三分。”这句话用在郭鸿身上再贴切不过了。郭鸿说,她的葫芦制作技艺是从曾祖父那一辈传下来的。“曾祖父祖居原汾城县城隍庙附近,世代以开木器作坊为生,由于深得家族真传、技艺高超、雕梁画栋在当地颇有名气,后日军侵华作坊被烧,迫于生计到晋商刘笃敬南高刘家做木器画工。刘家喜欢屋中摆放各式葫芦器具,并在花园内种植各式葫芦品种,自用摆放馈赠亲朋,曾祖父葫芦重彩烙制深受刘宅喜爱。祖父郭富贵从小受曾祖父指点画技,一生多才多艺,能写善画。作品古拙秀丽、自成一派。绘有仿宋人物花鸟壁画,木板雕刻龙凤喜字,葫芦绘画,神龛布艺彩绘。”郭鸿说。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郭鸿从小就特别喜欢画画。
许是对国画的偏爱,郭鸿对古朴雅致的泛着淡淡象牙光泽的葫芦更是情有独钟,认为“这是艺术创作的最佳纸张!”为此,她在刻苦钻研国画技法的同时又继承创新葫芦画制作技艺,通过不懈努力,现今她已成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和省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
郭鸿的作品多以吉祥的图案为主,由中国工笔画的手法完成,人物肖像和水墨山水均生动传神,栩栩如生。为了丰富制作,郭鸿还将烙画艺术、掐丝珐琅融入到葫芦制作工艺中。
“葫芦讲究依形造景,细长的葫芦适合雕刻人物,短粗的适合画动物。”郭鸿说。简而言之,葫芦画强调“意在笔先、落笔成形”,如果没有严谨的构思,和对灵感的酝酿,做出来的作品不会有灵性,亦无法给观者以美感,因此,这是一项悟性和定性都需要的技艺。
葫芦寓意福禄,安宅吉祥,子羽葫芦画制作技艺2019年入选临汾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8月子羽葫芦挂件系列作品荣获首届山西省文化旅游创意产品设计大赛传统工艺+非遗创意设计类优秀奖、同年12月获山西省第四届文博会银奖,同时该工作室被临汾市工美协会评为2019年度工艺美术行业优秀工作室。2020年子羽葫芦饰品系列获临汾市优选公用区域品牌称号。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