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虎年寻“虎” 手工艺品过大年

2022-01-27 10:37:4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编者按

  农历壬寅虎年即将到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自古被视为象征勇气、力量以及财富的瑞兽,能驱邪除秽、招福纳祥。人们谈虎、崇虎、刻虎、画虎、剪虎、烙虎、做布老虎……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虎文化。

  喜迎金虎岁,手工艺品过大年。今天,让我们一起寻手艺,觅年味,喜迎虎年春节的到来。


麦草变虎烙新禧

亢秀奎正在潜心创作麦草画

  临汾新闻网讯 取麦秆为材创作老虎画作,是蒲县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麦草画传承人亢秀奎多年来的愿望。经过一年半的巧手制作,这幅用数万根麦秆细丝创作而成的高约3米、宽约2米的麦秆画作品《虎啸》震撼面世。

  日前,在蒲县蒲子文化馆展厅内,《虎啸》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眼球。“这个老虎是拿什么做的?好大好威武啊,太逼真了!”“这是用麦秆做的?真不敢相信。”“这个构思太妙了,真是一个文创、农创的好作品!”……惊叹之余,人们对它的“诞生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幅画作采用竖构图方式“描绘”。用细腻的“笔锋”,流畅的线条,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猛虎上山图勾勒得生动形象;点睛之处细如针,落笔之处皆为毫,威猛、霸气,极具阳刚之美,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精神的象征,还寓意着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生活更加虎虎有生气、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麦秆画,又称麦草画、麦烫画、麦秸画等,隋朝年间便已有雏形。其工序繁多,需经过泡、煮、刮、烫等30多道工序才能制作而成。“民以食为天”,在百姓心中,小麦是神圣的,象征着丰收与财富,因此,用麦秆制作而成的画作也被人们赋予吉祥高贵的寓意。

  亢秀奎出生于蒲县红道乡吉家垣村,自幼喜画,经常拿着树枝在地上比比画画。他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凡是他见过的和喜欢的东西都喜欢画。尤其是母亲陪嫁来的那对柜子上“绘”制的精美图案,更是常常占据着他的画中“C位”。麦秆画留在心中的印象挥之不去,甚至扎下了根、结下了果。

  从黄发垂髫到白发苍苍,几十载的光阴岁月里,亢秀奎在传承母亲教授技艺的同时,大胆吸收国画、剪纸、烙画、刺绣、雕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弥补了麦秆画色彩单一,技法简单,层次感弱的缺憾。此外,他创造性地将麦秆画和传统烙画的工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有鲜明艺术特色的“麦烙画”。这种大胆的“堆砌”技法,使得麦秆画作品更加生动、形象、饱满,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非遗传承要与时俱进。”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麦秆画,让非遗产品活起来、火起来,多年来,亢秀奎积极参加各种文化邀请展,在坚信不能“闭门造车”,而要“抬头看路”的硬道理的同时,积极打造新产品,以适应当下流行的“线上线下共销售”的推广模式。

  为了继续更好地将“非遗”发扬光大,让麦秆画技艺薪火相传,亢秀奎成立合作社、艺术工作室、画廊,在培养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同时,还积极与当地社区、学校合作,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学校”活动,“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我一定要让麦草画这一技艺越走越远。”亢秀奎坚定地说。


“晋”善尽美绣匠魂

晋绣作品——《百虎图》

  临汾新闻网讯 2021年,对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绣代表性传承人郭美玲来说,可谓收获满满。

  这一年里,她与女儿、绣娘通力合作,用饱含真情的一针一线,完成着奶奶、母亲创作《百虎图》的心愿;并于2021年7月1日前完美收针,为党的生日送上了美好祝福;值此农历虎年来临之际,此幅作品应邀参加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的《中华非遗 山西虎艺》作品展,作品“面试”时,受到了诸多评委和业内人士的褒奖,“这幅作品针法细腻,寓意深厚,堪称晋绣里的代表作”……

  褒奖的背后,饱含着无数的无奈与泪水,饱含着无数个夜以继日的辛劳。“懂事时,就常听我奶奶说要做一百只老虎,因为虎是代表吉祥和平安的瑞兽,民间传说家里挂个《百虎图》可以保家庭平安顺遂。但由于家里穷,温饱都解决不了,更别说买针线了。”郭美玲回忆,奶奶留下的作品中,因缺布少线,不乏一些“有头无尾”的作品。“奶奶的遗憾同样嫁接到了母亲身上……”郭美玲抚摸着作品中母亲创作的“有头无尾”的老虎图案,凝视了很久。

  驻足观赏,这幅绣品由里外六层大圆环组成,以红绿搭配为主调,刺绣针脚细密平整,色彩明暗融合,搭配相得益彰,将绣品的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更为难得的是,为了更“和谐”的完成奶奶和母亲留下的绣品,所有配料均采用老粗布和纯棉布加以修饰。“这幅作品饱含着几代人的心血,我们要尽可能地、浑然一体地去和奶奶、母亲的作品无缝对接。”郭美玲说。

  郭美玲出生于忻州市繁峙县的一个小山村,5岁时,她就跟着奶奶、妈妈学刺绣、剪窗花。“那时候家境贫寒,说是学刺绣,找线就是个难事儿。”郭美玲回忆,每年到了兔子、小狗褪毛的时候,奶奶总会把它们的毛收集起来,搓成线以供织绣;贴过的春联,母亲也总会收起来做刺绣底样……童年的记忆令郭美玲对刺绣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尔后的几十年里,她始终在提高刺绣技艺的道路上不懈努力。2000年,郭美玲带着多年来积攒的几袋子“铺衬”来到侯马,创办了自己的刺绣坊。为了留住晋绣,让更多学生了解、学习这项技艺,她奔波于全省多个贫困县及国家精准扶贫项目培训妇女100余次,无偿培训残疾人士,帮助数千名无业女性、下岗女工学到了刺绣、布艺、剪纸等技术。如今,她与金海湾艺术中心合作成立“郭美玲工美大师工作室”的同时,作品均被收纳至该中心旗下的“临汾臻美刺绣艺术博物馆”。

  时光荏苒,郭美玲与晋绣已携手同行60余载。“晋绣作为山西民间流传下来的纯手工工艺,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充分反映了山西的风土人情和厚重的黄土文化。在这幅作品中我采用了很多富有吉祥寓意的元素,比如,这个虎娃娃头上绣有福字和牡丹,两耳绣虎斑纹、火斑纹和如意花,虎眉绣艾草形状,虎嘴绣元宝形状,胸前佩戴‘武松打虎’小肚兜,身上绣十二月花桃花,可辟邪镇宅、保平安……”郭美玲娓娓道来。


穿针引线缝精品

李巧丽正在缝制双头虎

  临汾新闻网讯  虎年到,赏民俗,寻年味,忆往事。

  走进浮山县市级非遗传承人李巧丽的工作室,满桌子生动可爱的布老虎映入眼帘,与全国各地的大多布老虎不同,这家工坊的布老虎为双头虎。“浮山有个习俗,就是在娃娃满月这天要由舅家送一个双头虎,意在驱邪保安,祝福小娃娃生龙活虎,健康成长。”“守艺人”李巧丽一边飞针走线缝制着双头虎耳朵,一边讲述着自己与双头虎的故事。

  “记忆中,奶奶做的手工活儿特别棒,尤其给我们做的双头虎枕、虎头帽、虎头鞋等,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耳濡目染下,李巧丽从小就对这一民间手工艺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常常学着奶奶的样子“穿针引线”,但真正促使自己将这门手艺守下来是在2008年。

  “那一年,家里人为我即将出生的孩子买双头虎,可跑遍浮山县城,愣是没有买到……这件事对我触动很深,曾经就在身边常见的东西,怎么就消失不见了呢?”从那以后,工作之余,李巧丽常常拿起针线,按照记忆中奶奶制作的布老虎进行绘画、造型、裁剪、填充等工序。

  万事开头难,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在无数次的琢磨与修改中,李巧丽渐渐掌握了双头虎的制作方法。

  为了抢救和保护双头虎制作艺术,闲暇之余,李巧丽对民间传统双头虎文化的研究、挖掘、整理、创作等工作格外上心,并在守护传统手艺的同时加以创新,积极与市场接轨,“过去人们制作双头虎时,都是用黄皮包布,人工缝制,虎腹内装锯末或荞麦皮;现在,大多采用丝绸面料,丝棉填充,在剪样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除了注重实用性之外,对观赏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李巧丽的介绍下,记者仔细观察“簇拥”在眼前的五代双头虎作品,它们好似孪生兄弟,又风格迥异。“这个对虎鼻子进行了改良,立体感强;这个对胡须进行了再加工,显得灵动了许多;这个将虎头轮廓做了调整,是不是虎头虎脑呢?这个用手工绘制的五毒图案,藏着满满祝福,寓意着百毒不侵等吉祥寓意……”李巧丽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几代双头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与一批批客户的沟通交流间总结得出的。

  那么,如何满足客户“订单化”需求?前不久被确定为临汾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神山双头虎制作技艺传承人的李巧丽,信心满满地做起了新年打算,“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可抹去的民族文化记忆。2022年我们将通过技能培训等途径,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这项技艺中来,让‘非遗’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新动能。”

  执一抹匠心,守一门技艺。比起手艺人,李巧丽更喜欢称自己为“守艺人”。


毫厘之上雕百态

刘玮玮展示“福虎生财”

  临汾新闻网讯  随着农历虎年临近,安泽县蛋雕艺人刘玮玮以“福虎生财”为主题,在精挑细选的澳洲鸸鹋蛋壳皮层,以刀代笔,游刃薄卵之上,精心雕刻出眼前这只栩栩如生的“福虎”。

  蛋雕,顾名思义是在飞禽类蛋壳上雕刻成画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它融合了绘画与雕刻,以浮雕、镂空等雕刻手法创作出各种精美的图案。

  见到刘玮玮时,她正凭借着一把刻刀在仅有0.3毫米厚的蛋壳上雕刻着图案,一个平淡无奇的蛋壳在她的巧手下发生着曼妙变化。只见一只老虎步履轻盈地抱着元宝走来,嘴角上扬,尾巴微翘,萌态十足的样子,喜庆祥和、韵味十足。

  谈起与蛋雕的结缘,刘玮玮笑着说,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网络视频中看到蛋雕艺术,十分喜欢,便拿着木工刻刀在鸡蛋上模仿起来。谁知这一模仿竟一发不可收拾。从京剧脸谱到“最美逆行者”,从花鸟虫鱼到十二生肖……刘玮玮对蛋雕的热情不减。

  为了挑选色泽均匀、大小薄厚适当的蛋壳,成箱的鸡鸭鹅蛋被刘玮玮搬进家,仅取出的蛋液每次都要装一盆。“刚开始天天吃鸡蛋,家里人都吃烦了,看见就发愁。”回忆与蛋液之间的趣事,刘玮玮调侃,更头疼的还在后面。

  “在刻之前需要先用铅笔画出来。哪面雕刻哪面绘画,面积分别需要多大都要提前规划。”刘玮玮说,绘画的难度小,一般需要一天的时间,雕刻则往往要花两三天时间,甚至下更大的功夫,而且稍有失误,就会一刀毁掉整枚蛋。“劲用小了蛋壳撬不掉,用大了壳会破。有时明明作品就要收尾了,却因为用力不稳,一刀下去导致蛋壳开裂了,整件作品就前功尽弃了,因此一定不能急于求成,出手必须‘恰到好处’……”

  除了力度得掌握好外,蛋雕这门技术还需要底蕴与创意,“这就要求我必须一直学习,学习蛋雕的技巧和它背后的文化内涵。当自学达到瓶颈的时候,我就通过网络与全国各地的蛋雕爱好者交流,让自己眼界开阔。”刘玮玮得知黑龙江省的蛋雕从业者较多时,她便多次奔赴千里之外,拜师学艺、交流学习,只为提升自己的蛋雕技艺。

  几年来,她一直在蛋雕艺术上不断创新,努力将浮雕、镂雕、影雕等多种手法结合应用其中,并融入安泽本土文化,最终呈现出一个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艺术珍品:作品《盛世绽放》是利用澳洲鸸鹋蛋壳自然的四层颜色雕刻而成,刘玮玮巧妙将第一层的白色,第二、三、四层的淡绿色、墨绿色、深墨色,按牡丹的样子层层雕透,一幅“活色生香”的牡丹便跃然“蛋”上;作品《崛起》采用套蛋(鹅蛋+鸡蛋)结合的方式,抒发了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美好祝福;一枚小小的鸡蛋上,萌版《荀子》“牵手”蛋雕穿越千年而来……一件件被她视为“脆弱艺术”的蛋雕作品在底座灯光的照射下,莹润通透、炫动夺目。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手艺很苦,坚持很酷,明天继续!”


漫画虎年寓意多

柳文社正在现场创作

  临汾新闻网讯  为迎接虎年的到来,我市书画爱好者柳文社手绘的虎年系列漫画成功出炉。画中有对传统文化解读的《虎头虎脑》,有以毛笔画形式传达幽默态度、献上新年祝福的《虎送福到 吉星高照》等作品。

  走进柳文社书房,一股淡淡墨香扑面而来。一方或宽或窄的世界,没有奇珍异宝,总是被各种或新或旧的画作、书籍占据要津,不但书柜满满当当,墙上、桌上也皆是画的海洋。

  铅笔打底、毛笔勾勒、彩粉着色,柳文社遒劲的毛笔线条把人物动作和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没有过分夸张的表现手法,画风干净、朴实,妙趣横生。

  柳文社曾担任市群艺馆副馆长,他退休后将主要精力转移到了漫画抒情上,创作了一幅又一幅诙谐有趣的漫画,用敏锐善画的笔鞭挞丑陋,弘扬正能量。他创作的漫画中,有的揭示社会不良现象,有的蕴涵人生哲理,还有的就是简简单单的家庭生活。这些漫画的灵感,都来自柳文社日常生活所思所感。譬如《虎头虎脑虎宝宝 撵着爷爷满院跑》作品中,生动再现了一个和谐人家家庭生活中的天伦之乐;《不怕邪恶不畏难 众虎同心推倒山》作品,以漫画的形式弘扬廉政正能量……

  漫画作品的特点是取材广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汲取创作题材是柳文社坚持不变的创作根本。他的作品内容不空泛、不臆造,有着极高的思想性和观赏性。“漫画是指通过虚构、夸饰、写实、比喻、象征、假借等不同手法,描绘图画来述事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同一题材的创作,关键要立意准确、角度新颖,然后再考虑怎么表达,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他拿着一幅《无颜》举例,这幅作品就是运用了暗示、影射的手法来表达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莫等钱多而无颜”。

  艺术来源于生活。柳文社的漫画创作总是与现实生活结合得很紧,尤其在疫情期间,他将满腔深情融入在漫画里,创作了20余幅战“疫”专题漫画,助力疫情防控。

  翻阅他的漫画作品,《筑起我们新的长城》《最美的背影》《无地自容》《生灵的报复》……每一件作品都蕴涵着独特的文化信息和情感投入。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力量,成于无形、柔软似水,却能直抵人心。

  柳文社说,接下来他还会从多角度创作更多漫画作品奉献给大家,用漫画传递社会正能量。

  策划:陈 明

  文图:亢亚莉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