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天祥饶有兴致地向记者讲述归侨故事
临汾新闻网讯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春暖花开,临汾,尧都区。一位银发老者目光炯炯,倾情演唱,将对祖国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就是93岁的马来西亚归侨罗天祥。
罗天祥,祖籍广东梅州市梅县,1930年出生于马来西亚。
10岁那年,考虑到当时的马来西亚无中文学校,父亲将罗天祥送回老家学习中文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虽然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不是最长的,但他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罗天祥回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经常鼓励我和妹妹上山采花卖钱,为家乡捐款。”受父亲爱国热情的影响,在1951年全国掀起向志愿军和朝鲜捐款捐物的热潮时,还在上高中的罗天祥积极响应;1951年8月份,他满怀热忱应征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我很幸运自己能被录取,在部队上,我有幸参加了1953年的国庆大阅兵;当兵三年后,我由部队转业分配到了山西临汾,在临汾工作期间,我先后在临汾地区花纱布公司、食品部工作,后又被调入原临汾地区糖业烟酒公司工作,直至1991年退休……一晃眼,我在临汾待了六十多年了。”重提多年往事,老人精神振奋,记忆犹新。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罗天祥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侨联工作者:1964年起,他与当时“晋南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担任侨联小组成员期间,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侨联工作,一干就是16年。
1980年,是罗天祥人生中非常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他在连续20余年投递入党申请书后,终于被批准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次年转正),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归侨、侨眷纷纷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先后正式入党;这一年,临汾地区侨联成立,他被选为侨联主席,这一干又是20年。在此期间,他建立了全市归侨、侨眷及政治上有影响、经济上有实力、文化上有造诣、社会上有威望的海外“四有”人士关系档案。
为助力临汾经济发展,退休后的罗天翔继续发挥余热,先后两次带着众多最新优惠政策,配合原临汾侨务办公室工作人员前往深圳,向香港工商界、专业界人士描绘一幅更为清晰的广阔蓝图。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在热心人士张维刚先生的引荐下,企业家苏仁吉、杨和昌来到我市就城市化开发项目进行投资考察,并投资开发了平阳公寓等房地产项目。
六十余载风风雨雨,他用挚爱和忠诚,为党和人民守护着一方阵地,抒写着人生青春。六十余载风风雨雨,他用爱和行动,守护着自己的“第二故乡”——临汾,奉献着光和热。
“1994年至今,我前后6次前往马来西亚探亲,并带去了咱们临汾乃至山西的特产。”罗天祥细数起来,有永和的红枣、吉县的苹果、古县的核桃、尧都区的牛肉丸子面、还有平遥的牛肉干等等。“自然是广受好评和欢迎喽!”罗天祥自豪地说。
礼尚往来,他也常常邀请亲人们来山西、来广东游玩。“海外亲人们最近一次来是在2019年,那一次有20多个人,我带他们又一次去了山西的风景名胜区,洪洞大槐树、吉县壶口、乡宁的云丘山等地。带他们逛了逛家门口的鼓楼南北街、向阳路、广场等,又一次故地重游,亲人们再次按下快门,用镜头见证着临汾、广东两地的沧桑巨变。”罗天祥说,在海外亲人们的眼中,祖国的变化是飞速的,临汾的变化也是惊人的,一年一个样。“不仅城市建设的脚步加快了,整体规划和设计也很到位,而且乡村也越来越美,到处都很整洁。”复述着亲人们对临汾、对祖国发自肺腑的称赞,罗天祥喜笑颜开。
作为这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者、亲历者,罗天祥自豪地说:“这几年,临汾变化非常大,新城不断向外扩张,马路平坦宽阔,新建小区高楼林立,俨然已成为一个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都市。”
时光荏苒,感恩遇见。 “我感恩,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她把我培养教育成一个革命干部,我很高兴。我感恩我的伟大祖国,我们在临汾生活得很好、很幸福、很美满!”罗天祥说。
记者 亢亚莉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