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2021年8月9日,赵城“谁园”藏书楼被列为山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使我又一次想起我与赵城“谁园”的缘起及连绵不断的故事。
一切是从我上中学开始的。1947年我上了赵城有史以来办的第一所赵城中学。而“谁园”就是这所中学的校园。时间只有一年。但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尤其“谁园”这两个醒目的大字,它是刻在大门内照壁上的,也刻在我的心中。
但是,那时我对“谁园”与他的主人张瑞玑所知寥寥,人们也大都不对其作深入研究。我也是因与我的同字、张氏的本家张坚,常聊起张瑞玑斗军阀的故事,才合作写了一篇《赵城人眼中的袁氏走狗》,发表在《山西日报》上。真正把我引进张氏世界的是我的忘年之交董寿平。
1988年,我在山西人民出版社工作时,我的老乡、著名画家董寿平先生给我写信,介绍张瑞玑的一个外孙王作彬先生来并,给了我一大套有关张瑞玑的诗文和他同郭清德先生收集的一些资料。本想出书,但并未能如愿,很是遗憾。且因工作忙碌,一直未认真拜读这些诗文和资料,心中感到内疚。直到千年之初,我终于下决心,利用“五一”假期,阅读了这些诗文和资料。越读越爱不释手,越读越使我感到震惊:斯人,伟人也!赵城硬汉,国家脊梁!时至今日,才得以识之,愧矣哉,悔矣哉!
由此,我开始进入张先生的世界,并于2001年5月1日写成了《赵城“谁园”及其主人张瑞玑》一万多字的长文。此文在序论部分介绍了“谁园”之后,写了:一、“非常议员” 非常“谁园”;二、清生廉 廉生威 威生风; 三、张瑞玑“玩军阀”天下一绝;四、声讨袁世凯 支持孙中山;五、非常之人 非常使命;六、政论家 战略家;七、嬉笑怒骂 皆成诗文。实际等于八篇文章。在报刊上可谓“长篇大论”了。拍电视也堪称一部规模不小的连续剧。当我把它交给《文史月刊》主编赵政民,他一口气读完后,拍案叫绝!立即打电话告我:“文章写得太好了!”其实不是我写得好,是张先生的事迹把他打动了,震撼了。
该文于2003年第4期《文史月刊》全文发表。而且版式处理非同寻常:标题、栏头格外醒目,自不必说,还加进从博物馆弄来的一些插图,并将“谁园”的照片用在本期封面上。他的激情,在版式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这之后,此文长长短短,在《山西日报》《山西政协报》《中国人大报》《洪洞日报》等报刊,摘要单发或连载。我所写《家乡三日》曾在《太原日报 文学作品》中连载3个月,其中一章为《千年古刹无一存,只有“谁园”知古今》,此文后被收入新编《赵城志》。2007年《赵城谁园记》又收入《美的哲学》修订版下卷中。这时,洪洞的“谁园”与张瑞玑热,已快开锅了。
行文至此,你以为我与“谁园”的故事到此为止了。非也。“老鼠拖钎把,重头还在后头哩”。2016年,张先生赠给永年的一幅字居然落在我手中。它虽是我在晋宝斋举办的一次大型拍卖会上竞价购到的。但也是缘分使然。那几年我每年都出国,而这次我却在国内,并提前获得这个信息。特别是那并非一幅十来八个字的条幅,实际是一篇《论易》的文章:
“易之为书,洁净精微。古今称知易者,在汉则杨子云,在宋则邵尧夫。杨之言曰,宓羲氏绵修天地,经以八卦。文王附六爻,孔子错其象,而彖其辞。然后发天地之藏,定万物之基。邵之言曰,太极既分,两儀宣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地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八卦相错,而后万物生焉。”
由于此字系赠予他人,张氏本人及后人也不会收藏,因而成为当今在世的一件孤本。又由于张先生早于董寿平,且其身份身世非同凡响,他的墨宝更为珍贵。它能落在我手,更说明是一种缘分。说它是奇缘也未不可。只是还有更奇之缘在后面。
2017年清明,我回乡上坟后,又在我外甥的陪同下,作了一次故园重游,这次我是要用相机拍遍全“谁园”。当我拍到谁园藏书楼时,你知道我发现了什么吗?就是在“谁园”藏书楼的东边一个被封闭的门楣上,用篆书刻着我的名字,而且在名字后面还加有一个“圃”字,即“翔德圃”!
真是太神秘奇谲了!此园是张先生42岁时建造的,即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距今已超百年,咋会出现我的名字呢?而且还是“翔德圃”。这更使我与“谁园”结下不解之缘了。那时上中学不易,我在这里上中学,是我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页。难道我不正是像一株幼苗,在这个苗圃中生根发芽的吗!这三字更把为我与“谁园”尤其藏书楼之缘,给“定格”了。其意义更非同寻常。因为张先生一生,就像一块巨钻,亮点很多,每一面都闪闪发光,晶莹夺目。他藏书万卷,即又一光彩夺目的一面。
郭象升《太原市上购书歌》云:“赵城张五我畏友,书海一钓连六鳌。”张先生也自谓“书于五万卷书楼”(1915年他赠友人一个条幅,落款已有“书于五万卷书楼”之谓)。而其藏书不仅数量惊人,且价值连城。如《红楼梦》八十回抄本,即乾隆“甲辰本”。俞平伯先生把这个著名的抄本简称为“晋”,冯其庸先生称甲辰本“独标红楼梦”,“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本子”。
“一粒水见太阳”。昔日“谁园”藏书楼,多么辉煌!它被列为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势在必然。而“翔德圃”被镌刻在上面,也变成了“文物”被保护起来,却是太偶然了。
作者简介:李翔德,著名学者与资深报人、出版人、美学家、旅行家、摄影家。1934年生于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1951年参加工作,先后主要在中国科学院山西分院、山西日报政教编辑部、山西人民出版社工作。曾任山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山西省美学学会创建者、会长,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商务学院客座教授,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客座教授,山西华夏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山西社科院特邀研究员、首席美学专家。三晋文化研究会特聘专家。(李翔德)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