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
夏商周之前的故事被称为“上古传说”,
而尧与舜,
都是传说中的明君。
从小听到大的故事里的“主角”,
在现实中是否存在?
又会在哪里?
在山西的广袤大地上,
有这样一个地方,
或许为这个“传说”
带来了历史的真相,
揭露了4000多年前华夏民族崛起的秘密
——这就是「陶寺遗址」。
考古深「挖」40年,一座古城轮廓渐显
早在上世纪50年代,
考古学家就已经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了陶寺遗址,
但直到1978年
才开始对这里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在这40多年的时间里,
伴随着发掘的深入,
一座古代都城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1984年陶寺遗址发掘现场
这是一处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的遗址,
存在于距今4300年到3900年间,
考古学家们
将它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的陶寺遗址,
虽然城址面积仅有约20万平方米,
但遗址总面积达到了160万平方米,
这在4300多年前已属于超大型的聚落。
到了中期,也就是距今4100到4000年间,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址面积扩大到280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这一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都邑遗址之一。城内拥有严格的功能区划分:东北部是宫城和宫殿群所在的核心区,宫城外侧是下层贵族居住区和仓储区;东南部是墓地所在,其中还发现了兼具天文观测和祭祀功能的观象台;西南部是手工业作坊区,而西北部则为一般居民居住区。
在这其中,高下尊卑的等级制度也十分明显。宫廷建筑已经形成了类似故宫三大殿的格局,甚至还发现了厨房、冰窖、祖庙等附属建筑;贵族居住区也比较讲究,由两个双开间的半地穴式房子形成一个套间;普通老百姓呢,往往只是地上挖一个坑,住在地穴式或者是半地穴式的一个单间;也有地位更低的,住在窑洞中。墓葬中的随葬品数量也表现出巨大的贫富差距,大墓中有数百件随葬品,而平民墓葬中80%都空无一物。
到了陶寺晚期,
或许是被外来势力侵扰,
这片土地经历过彻底的摧毁,
又有过昙花一现的政权复辟,
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陶寺遗址终结于此。
尧舜之都今何在?文物身上找密码
诸多信息汇集之下,
4000多年前出现的陶寺遗址
作为一个古代都城的证据确凿。
那么,
它是否会是传说中的尧舜之都呢?
这就要从文物与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
历史文献中记载“尧都平阳”,
而陶寺遗址的所在地
临汾古称恰好是“平阳”。
尧所处的时代按照古史传说记载,
比夏朝早一、二百年,
这个时间刚好也与陶寺遗址吻合。
除了时空相符,
还有其他线索。
比如在陶寺遗址还发现了一把残破的陶壶,
壶身上有两个朱砂写成的符号。
对其中一字,
多数专家都同意是“文”字,
对另一符号,
有专家认为是“命”“昜”“邑”等字,
而陶寺遗址考古发掘队长何努认为,
这或许正是“尧”字。
▲ 陶寺遗址出土的器具上的字
▲ 朱书扁壶上为朱砂书写的“文”字
此外,
有四件彩绘龙盘格也外引人注意,
因为只在大型墓葬内出土,
且每个墓葬只发现了一件,
所以专家认为
这应该是一件代表身份地位的礼器,
盘龙纹也很可能是王族的标志。
耐人寻味的是,
在《左传》《竹书纪年》等历史文献中,
都有尧以龙为图腾的记载。
有文献记载说“尧舜并都之”,
这里会是舜的所在吗?
陶寺遗址中期的大墓中出土了双头龙玉佩,
有《尚书序》中提到舜的诞生与虹有关,
而虹在甲骨文中被描绘成双头龙或者蛇;
《说文》中提到“舜,艸也……
蔓地连华。象形。”
陶寺中期出土的双耳罐上
就发现了漫地勾连花纹。
▲双头龙形玉璜组珮
此外,
大、中型墓葬中
还发现了很多成套乐器,
其中鼍鼓和特磬的出土,
将这两件乐器的历史
上溯了一千多年。
据文献记载,
尧舜时期
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乐舞,
而陶寺乐器的出土
也表明这一时期,
人们已经能够欣赏并演奏乐曲……
▲土鼓、特磬
迷雾未散尽,追光之路仍在继续
尽管有丰富的考古发现
与历史文献相互映照,
大量证据指向
“陶寺就是尧都”,
但考古学家们
仍然秉持着严谨的学术态度,
表示现在还没有到
可以下定论的时候,
陶寺与尧都之间的“等号”,
还在等待更多的证据和研究。
但毋庸置疑的是,
陶寺遗址
是一个国家的都城、
陶寺文化
已形成一个国家的形态,
由陶寺标志的邦国出现,
是中国文明核心
开始形成的一个门槛。
考古工作
如同与沉默的祖先对话,
迷雾还未散尽,
追寻中国最初的文明之光,
这条路仍在继续。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