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7月15日至8月15日,“奋进正当时 聚力谱新篇”2023年“爱临汾·赢未来”临汾市第十八届广场文化消夏月活动精彩上演,这是我市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走在前作表率的具体实践,也是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举措。
历时一个月,22场演出,表演形式涵盖了戏曲、歌舞、曲艺、模特秀等类型,演员规模达5000多人,观众达数十万人……我市第十八届广场文化消夏月活动的一场场精彩演出,如缕缕清风,似一泓清泉,为广大群众送去了阵阵清凉,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乐享文化盛宴,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与日俱增。
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是群众,人民群众既是创作者、参与者、表演者,又是文化精神的享有者。
临汾市南街小学学生、节目《英雄礼赞》的小演员李夏莹说:“能够参演这个节目,我感到很荣幸,我要把英雄的样子呈现给大家。”
“我学了6年街舞,上台表演了许多次,但每次上台都很期待。”今年12岁的街舞小演员苏晗蕊表示,“街舞对我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它,我变得更加开朗、乐观、向上。”
群众文化活动像是一颗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让他们能够阳光茁壮地成长。
戏曲演出专场由“精英戏曲队”精彩奉上,队长董丙茂介绍:“全队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队里年龄最大的演员已经73岁了,虽然大家都已退休,但依然想发挥余热,把精彩的戏曲表演带给更多的人。”
参加市委老干部专场演出的演员宋秀玲的老年生活也丰富多彩:“我的爱好非常广泛,萨克斯演奏、模特走秀等我都很喜欢,爱人也非常支持我,让我感觉时刻被幸福包围着。”
群众文化活动像是一颗果实,甜在老年人的心头,让他们能够安乐惬意悠闲地享受慢时光。
我市通过抓导向、抓特色、抓品牌、抓队伍,不断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向纵深开展,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的同时,对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让地方文化一展风采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也是一座城市精神风貌的写照。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全市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特别是实施了一系列文化惠民举措,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精神文化大餐,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作为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的消夏月与往年不同。”市文化馆馆长任江波介绍说,“我们特别设置了乡宁民歌专场、‘唐风晋韵·魅力翼城’专场等地方特色演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各(市、区)独具特色的演出,让大家更加了解临汾、热爱临汾。”
乡宁民歌专场简明朴实、贴近群众、反映生活;洪洞道情专场演出专场,让观众感受到了“道家唱情”的独特韵味;“歌从尧风来”襄汾民歌专场再现帝尧之都儿女生生不息的向上精神;“唐风晋韵 魅力翼城”专场演出让原汁原味的翼城味道扑面而来……
翼城县人民文化馆馆长邹亚莉说:“在消夏月活动的助推下,各县(市、区)打造了一批群众文化惠民服务节目、组织了一批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挖掘了一批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培养了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支持了一批专业文艺演出,逐渐完成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群众自觉组织、自发参与文化建设,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
享家门口的精神盛宴
本次文化消夏月活动主题鲜明突出,内容丰富精彩,通过举办临汾经济开发区专场、校园专场、民歌专场、戏曲专场、合唱专场、民乐专场、音乐舞蹈专场等22场活动,为全市人民奉上了一份精神文化大餐,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乔留根是文化消夏月活动的忠实粉丝,他说:“年年三伏天都盼着消夏晚会,有了它,咱就有个盼头。节目也是一年比一年精彩,啥花样都有,晚上消食、纳凉看表演,这日子真美呀。”
伴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很多消夏月晚会的观众也成了消夏月活动的传播者。在洪洞道情专场演出上,“老张”通过直播镜头把舞台上的精彩演出带给了更多的道情戏迷。“老张”是洪洞道情文化研究会宣传干事张玉林的直播账号。退休后的张玉林本着继续为家乡文化作贡献的想法就加入了道情文化研究会,只要有道情演出,总能在观众席中看到他的身影。“现在大家都喜欢在直播平台看视频,我每次直播都有百十来人从头看到尾,这也是宣传我们洪洞道情的一种方式。”
在英国留学三年,邱瑞泽回到家乡,第一次看到了本地的舞台表演。“街景大不一样了,临汾的夜晚尤其美丽。”邱瑞泽边拿着手机拍摄边说:“我要把这场晚会的现场视频发给我的朋友们,让他们也感受临汾这座城市的人文魅力!”
在临汾,可览山川壮美;在临汾,可赏人文艺术;在临汾,总能遇见新精彩。2023年的夏天,可爱的临汾人民和奔跑的临汾文旅人共同创造了这份美好的精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人民将以永不懈怠的进取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为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作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