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仲春的平阳大地,生机蓬勃、暖意融融。行走在临汾,处处涌动着历史文化韵味和现代城市风采,交相辉映,魅力无限。
3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组织的中央媒体聚焦临汾活动在我市举行,来自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人民摄影报社等媒体的记者走进我市,就临汾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旅游亮点、城市品质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采访。
在丁村民居博物馆,采访团徜徉在青砖灰瓦的明清古宅,感受历史脉络;在古城公园古城墙,采访团登高望远,感受城市面貌巨变;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采访团观看移民场景实景演出,感受浓厚的根祖文化;在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采访团了解基地建设历程,感受我市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力……
历史奔涌处 文明润平阳
3月22日上午,中央媒体聚焦临汾活动开启博物馆之行,探源华夏文明,对话千年历史。
从“远古足迹”“晋霸春秋”到“千秋平阳”……步入临汾市博物馆,各展厅内处处是视觉与知识的盛宴。通过独特的展陈方式和前沿的科技手段,中华文明的完整脉络生动地展现出来。采访团成员或驻足端详,或听取解说,或举起相机,感受记录临汾的历史文化。
随后,采访团赶往陶寺遗址博物馆。厚重古朴的夯土外墙、1:1复原的古观象台以及朱书扁壶、龙纹陶盘等重要文物,都让采访团成员叹为观止。高科技的展示手段和丰富的实物陈列,复现了农耕初兴、城邦并起的远古时代。
馆内展出的陶器、玉器、建筑基址等文物,诉说着数千年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文明程度。
在丁村民居博物馆,采访团在青砖灰瓦的明清古宅里感受历史的脉络。当看到丁村土布传统织布工艺和活灵活现的襄汾剪纸时,大家纷纷捧起相机拍照。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光明网原党委书记毕玉才说:“这是我第二次来到临汾,所有中国人到了临汾都是回家。在临汾,我们能感受到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历史的辉煌,能感受到‘家’和‘国’融在一起,这就是临汾的迷人之处。”
一件件文物、一片片夯土、一座座民居,采访团在此次博物馆之行中,细细探寻这片土地承载的“文明密码”。
高颜值城市 获“好评连连”
3月22日下午,采访团走进市区“五街六巷”、关帝庙文物保护项目、古城公园古城墙等地,就城市“双品质”建设进行采访。
“五街六巷”是我市中心城区城市更新项目,花果街、体育北街、洪家楼北街等街巷通过建筑立面改造、景观绿化提质改造、道路提质改造等,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和环境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为市民创造了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
采访团穿街过巷,从财神楼街、青狮北街到市场巷、何二胡同,时而打卡拍照,时而了解项目情况。大家纷纷表示,临汾的街景设计感十足,建筑风貌独特,体现了历史文脉传承。
步入关帝庙文物保护项目,山门、钟鼓楼、神勇殿、三义殿、东西文化廊等建筑风格古朴,处处彰显了厚重文化。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兰红光说:“临汾是一个有文化底蕴、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一座现代化城市。临汾市的城市‘双品质’建设,让这座城市非常宜居,城市风貌让人感到舒适。”
在古城公园古城墙,采访团登高望远,感受临汾城市面貌的沧桑巨变。
这段城墙是临汾城市文化的宝贵记忆,建设者们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技艺,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满足现代城市的功能需求,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高品质的文化休闲空间。
探文旅瑰宝 听历史回响
从流光溢彩的琉璃塔到色彩浑厚的元代壁画,再到承载乡愁的大槐树……3月23日上午,采访团先后走进广胜寺风景名胜区、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探寻文旅瑰宝,触摸临汾文旅亮点的跃动脉搏。
千年古刹广胜寺里,建筑群错落有致、古朴庄严,飞虹塔美轮美奂,从弥陀殿、大雄宝殿到天中天殿,一处处精美的镂雕、生动的造像、古朴的建筑让大家惊叹。
《中国旅游》杂志社采访部主任柯炳钟说:“这是我第三次来到临汾,广胜寺给我的感觉太棒了,无论是这座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还是寺院建筑群,亦或是千年的古树、《赵城金藏》的历史,每一处都是文脉的传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被称为“广胜三绝”。在水神庙,700年前的壁画造型生动、极富张力,《祈雨图》《元杂剧图》等故事图画反应了古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柯炳钟说:“元代壁画实属罕见,是临汾文旅的瑰宝。”
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采访团先后走进祭祖堂、望乡阁,观看移民场景实景演出,感受根祖文化。大家纷纷表示,洪洞大槐树作为根祖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海内外游子提供了一个寄托思乡之情、寻根问祖的平台。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连日报社摄影部主任杨国胜说,“我是第一次来到临汾,心情格外愉快。因为我们‘杨’姓就是从洪洞走出去的,这次来到洪洞相当于回了老家。”
与“新质”对话 为创新喝彩
3月23日下午,采访团走进临汾经济开发区,参加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百部精品微短剧启动仪式,并深入数字产业园、精品微短剧基地进行采访。
在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百部精品微短剧启动仪式上,采访团成员举起相机,记录下一个个签约、授牌、开机等精彩瞬间。
在数字产业园内,一家家知名科技企业涌动着蓬勃生机,一项项新技术、新成果,展示了数字产业的强劲动力;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里,一个个房间内模拟了派出所、法庭、医院等场景,设施齐全,场景丰富,能够服务各种微短剧的拍摄。
微短剧是我市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力度大、举措实的扶持政策,引进了一大批知名度高、辐射面广的影视文化企业,先后推出一大批有流量、有热度的精品微短剧。
人民摄影报社总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彭哲辉说:“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是一个创意与梦想的平台。临汾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为打造具有独特文化韵味的微短剧作品提供丰富素材和有力支撑。”
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人工智能……采访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临汾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和微短剧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
两天的时间里,采访团步履匆匆,全力以赴多看一些内容、多采一些亮点,用手中的相机定格一个个精彩瞬间。大家纷纷表示,要多层面、全方位展示临汾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变化。
柯炳钟说:“临汾文旅资源丰富,尤其是古建非常精彩,我要多向朋友们推介,让更多人来临汾走一走,感受临汾独特的魅力。”
杨国胜说:“临汾有讲不完的故事,这次采访也拍到很多好照片,回去以后我将把自己的感受、拍摄的作品带给大连的读者,推广临汾,让更多人来到临汾。”
彭哲辉说:“我们将通过这次采访活动,宣传临汾、推介临汾,让临汾得到更多的目光和关注,让更多人走进临汾,探索中华文明、追寻历史记忆,为临汾进一步扩大吸引力、影响力提供积极助力。”
记者 柴云祥 祁 欣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