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大地 仰望星空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侧记

2025-07-04 09:06:3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7月1日,阳光遍洒晋南大地,塔儿山下,古韵悠悠,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揭牌。这不仅标志着山西省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实现“零”的突破,更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壮阔画卷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方沉淀着4300多年厚重历史的圣地,自此开启了保护、研究、阐释和活化利用的全新篇章。

  陶寺遗址,位于我市襄汾县,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是黄河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都邑性遗址之一。它与浙江良渚、陕西石峁和河南二里头一起,并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处都邑性遗址,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遗址。

  上午9时,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仪式在陶寺遗址博物馆南广场举行。陶寺考古队长代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考古工作参与者代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技师冯九生,襄汾县群众代表、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高建录,年轻考古队员代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技师陕亚斌——四位陶寺文明的“解码者”,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引领现场观众开启了一场深邃的“探源”之旅。老中青三代考古人同台,象征着探源事业的接续传承。

  “观象台星轨如初,我们仍与先民共仰同一片苍穹。”何努深情回顾了在陶寺遗址二十二载的考古生涯。他动情地说,陶寺观象台的发现是考古星空中最璀璨的明珠。不仅精准定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更观测着二十个节令,是先民以智慧丈量时光的旷世杰作。“考古,是用手铲叩问大地,与历史倾心交谈,是用坚守穿透迷雾,为文明解码。”何努的声音里,沉淀着对这片土地的无限敬意。

  考古研究表明,这座迄今所知人类最早的观象台,比英国巨石阵观测功能早约500年,由13根夯土柱组成,形成12道观测缝,其精密结构不仅标志着当时天文学和历法的惊人成就,更是王权掌控天文历法以服务农业社会和国家治理的直接物证。

  “手铲释天书,黄土之下埋藏的是早期国家。”冯九生这位地道的临汾人,最初并非考古领域的从业者,却因一次机遇进入该领域,并持续深耕四十年。他讲述发掘M22中期大墓时意外发现“彩绘漆木杆”的经历,这件文物不仅实证了4000多年前陶寺已有漆器,更与古籍中记载的“地中”测量仪器惊人吻合,揭示出中华民族核心凝聚力的古老渊源。“儿时的画家梦,也在一次次对陶寺遗址的绘图中实现了。”冯九生感慨道,黄土之下,他的梦想被赋予了更深沉厚重的底色。

  作为团队中年轻的“95后”力量,陕亚斌则讲述了自己在大学期间被陶寺遗址出土的灰陶扁壶上朱砂铭文深深震撼的经历,从此踏上探寻中华文明源头之旅。“考古的终极意义,不是挖宝,而是解译文明基因;不是掘土,而是唤醒民族记忆。”他分享了在陶寺考古队工作的点滴并坚定表示,将郑重接过前辈的手铲,在这片神圣土地上,以年轻一代的视角和热忱,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探源篇章。

  高建录的发言饱含深情:“陶寺龙盘图腾,是镌刻在华夏血脉中的基因。”他忆起童年时聆听老人们讲述塔儿山下的传说,直到陶寺的黄土一层层揭开,才豁然领悟那些故事背后所承载的厚重文明底蕴。“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正式揭牌,让我们可以随时走进这片圣地,感受先祖的问答和‘早期国家’的模样。”高建录承诺,“我将尽己所能,用文学的笔法,讲述陶寺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听到陶寺的声音、看到陶寺的气象。”

  随着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正式揭牌,以陶寺遗址博物馆为核心,融合考古现场、数字复原与场景体验的立体展示体系初具规模。这里将成为一部“活态文明教科书”,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地,更是新时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的典范。

  此刻,陶寺的土地之上,千年星轨依旧无声流转,而考古者的手铲也从未停歇。从经验丰富的老将到朝气蓬勃的“95后”新兵,他们叩问大地,丈量时光的刻度;仰望星空,追寻血脉的源头。

  记者 陈 明 孙宗林 亢亚莉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