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亮相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侧记

2025-09-30 09:36:3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九月的敦煌,大漠风吟,驼铃依旧,这座沉淀了千年丝路文明的古城因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举办,再度成为全球文化交流的聚光灯焦点。

  千里之外的临汾,携黄河文明的深厚底蕴而来——作为山西省连续两年唯一参展城市,这座“华夏第一都”精心遴选9家企业与单位,携500余件展品登台,辅以《临汾文化产业招商手册》的全面宣介,发布45个文化产业招商项目,总投资额达98.39亿元,拟融资额57.87亿元,在敦煌的戈壁之上铺展出一幅晋陇文明对话的新卷。

  敦煌与临汾,虽隔关山千里,却在文明的长河中早已声气相通。敦煌者,古丝路“咽喉锁钥”也,莫高窟的飞天漫舞、经卷文书,皆是东西方文明交融互鉴的活态见证;临汾者,黄河文明“根脉所系”也,尧都平阳的圣迹遗风、华夏初兴的精神基因,孕育出独具谱系的地域文化。此番临汾赴展,恰是两大文明坐标的跨越时空之晤——敦煌的“丝路视野”与临汾的“华夏根魂”相遇,既让临汾借丝路走向世界,更使黄河文明与丝路文明在新时代碰撞出“和而不同”的璀璨火花。

  临韵聚敦煌

  9月21日,敦煌国际会展中心C馆内,临汾展区展台上“爱临汾·赢未来”的字样赫然醒目,将观者的目光从大漠驼影牵引至黄河岸畔的平阳大地。这个由临汾4县9家文化企业共同构筑的展陈空间,虽尺幅有限,却浓缩了临汾数千年的文明积淀。

  展区的热度,源于传统技艺与时代元素的同频共振。

  山西三晋礼物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展台前始终人头攒动,融入《黑神话:悟空》元素的冰箱贴与小西天微缩纸雕模型,成为当之无愧的“爆款”。参观者不论长幼,纷纷按动快门,将传统神话IP与现代文创的巧思融合分享至社交平台。有网友留言慨叹:“临汾文创藏着‘大巧’,既守得住文化根脉,又接得住年轻人的审美。”该公司小西天区域负责人李宝正向参观者介绍:“俗话说‘小西天前无满堂悬塑,小西天后无悬塑满堂’,我们以文创为舟,正是要让满堂悬塑的奇观,去往更广阔的天地。”

  不止小西天,临汾皆如此。从隰县的悬塑绝唱到古县的牡丹芬芳,临汾的文化处处动人。古县牡丹景区负责人刘波携“牡丹雅韵”系列的160余件文创产品首次亮相,将“千年花王”的绰约风姿“搬”到敦煌,文创产品涵盖牡丹瓷花玉玺、香水瓷花、花茶等多个品类,一登场便成了展馆里的“流量焦点”。“单是这款牡丹瓷花瓶,已登记的订单就有五六十家!”刘波难掩兴奋,“和同行交流后我们更加明确了方向,下一步,我们要把牡丹元素再挖掘、再升级,争取让‘千年花王’真正开成临汾的代言花!”

  非遗文创产品的展示,更让展区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洪洞文旅局带来的麦秆画、剪纸、毛姥姥刺绣等20余项非遗作品,引得来宾驻足凝神。麦秆细缕勾勒壶口瀑布的奔涌之势,剪纸利刃裁出飞虹塔的精巧绝伦……这些“指尖上的传承”,让海内外嘉宾直观触摸到临汾非遗的肌理。外籍主播萨米尔在此开启直播,当镜头扫过一件绣有临汾鼓楼的刺绣作品时,直播间人数瞬间上涨,弹幕里“技艺绝伦”“临汾心向往之”的赞叹此起彼伏。“每一件作品都藏着一段故事,这是临汾送给世界的礼物。”萨米尔的话,道出了众人的心声。

  乡宁紫砂展台前,围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工作人员细细拆解着紫砂的“前世今生”。作为乡宁文旅的核心名片,此番敦煌之行,乡宁紫砂斩获颇丰:现场交易额近30万元,意向合作金额突破50万元,多笔团体订单相继敲定,更有敦煌本地企业递出入驻橄榄枝。这份热度的背后,是县域内20亿吨紫砂陶土资源的底气,是6000年制陶史的积淀,更是临汾打造“中国北方紫砂之都”的决心。

  取经促提升

  万里驼铃,回响古今;千年敦煌,情牵临汾。本次敦煌文博会上,临汾参展团队始终秉持“展示与学习并重、交流与发展同步”的理念,既亮出自家“家底”,又在调研问学中汲取养分,为临汾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敦煌与临汾,一个是丝路文化的交汇点,一个是华夏文明的根祖地,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有着共通的命题。”市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发展科科长刘增峰的这番话,道出了临汾团队的调研初心。文博会期间,参展团队聚焦“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两大主题,先后深入敦煌博物馆、敦煌印局、敦煌无界、敦煌书局等多个文化地标,展开沉浸式学习。

  在敦煌博物馆,参展团队沉浸式感受了丝路文明的千年积淀。从馆藏的壁画残片到出土的商贸文物,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敦煌作为文明交汇点的历史脉络,让团队成员对“文化传承的活态实践”有了更直观的认知。“敦煌博物馆通过场景复原与数字技术,让古老文明可感可触、可游可忆,这为我们展示洪洞文化提供了宝贵经验。”洪洞文化馆馆长晋北军深有感触。

  敦煌印局的“体验式文创”模式,更给临汾非遗活化打开了新的思路。在这里,游客可亲手将敦煌壁画的纹样、经文转化为印章、书签等文创产品,实现了从“被动观赏”到“主动创造”的转变。参展团队成员李晓涵体验完紫砂印章DIY后茅塞顿开:“以往我们只执着于紫砂壶的工艺打磨,却忽略了‘参与感’的价值。回去后要立刻推进‘紫砂DIY工坊’项目,让游客在紫砂小镇既能赏工艺,更能亲手制器物,把临汾文化真正‘带在身边’。”

  敦煌书局的“文化空间营造”理念为临汾文旅融合提供了新范式。这个藏有2.5万余册丝路文化书籍的空间,以“专业藏书+场景营造”的模式,成为集阅读、文创、交流于一体的文化地标。临汾市文旅集团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支美萍边看边记,细研书局的动线设计与产品陈列:“我们正在打造线下非遗文创体验店,敦煌书局‘内容沉淀+场景体验’的思路太值得借鉴,能让门店既有‘颜值’更有‘内涵’,真正成为文化传播的窗口。”

  “敦煌是多元文明交融的地方,其文化传承、品牌推广与产业融合的经验,正是我们需要借鉴的。”隰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学慧的话,道出了参展的核心诉求。此次西行,临汾并非单纯的“展示者”,更是带着问题的“求知者”,如何将敦煌的成功实践与本地文化资源相结合,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如何让临汾兼具文化魅力与产业活力,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与敦煌的深度对话中。

  敦煌文博会的大幕虽落,但临汾与敦煌的文化交流从未落幕。展区内的人声鼎沸,见证了平阳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活力;调研中的满满收获,为临汾文化产业发展校准了航向。

  敦煌与临汾的羁绊,自古有之。回溯历史,1600多年前,平阳籍僧人法显经敦煌西行取经,为文明交流写下浓重一笔;而今,临汾团队两赴敦煌,以学习之心对话丝路智慧。跨越千年的两次西行,从“求法问道”到“互鉴共进”,见证了中华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厚底蕴。当黄河文明的根脉与丝路文明的脉络在此交织,临汾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记者 王 帅 黄艺贞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