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轮月光,浸染四城“中秋风味”

2025-10-09 09:36:37 来源:临汾新闻网  

广式双黄莲蓉月饼是经典的时令食物

中秋之夜,提着灯笼走街串巷已成为广府必不可少的习俗

槟城中秋节庆典——月满花香·丹绒夜

槟城的特色榴莲月饼

一家老小一起品尝空心月饼,是临汾人必不可少的中秋习俗

临汾中秋之夜

中秋夜晚,棉兰街头挂起花灯,吸引市民漫步观赏,感受节日气氛

棉兰特有的月饼——“公仔饼”

  临汾新闻网讯 中国人对中秋节的感情,跨越千年,深藏于记忆深处,凝结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情结。中秋夜空中的那轮明月,不仅仅是皎洁的光辉,更是炎黄子孙心灵的镜像,承载着世世代代的情感寄托。月亮,作为民族情感的寄托,早已超越简单的天文现象,成为文化中不可替代的象征。

  今年中秋之际,中国广州与临汾、马来西亚槟城、印尼棉兰“三国四城”记者联动,邀您共享四城独特中秋味,共赏中秋这轮明月,共情中华传统习俗,共同见证这轮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情感与文化记忆的明月,如何照亮古今、连接四海、映照团圆。

  广东广州

  月是故乡明 情是岭南浓

  当珠江水面倒映出第一轮圆月,岭南的土地便被浸润在桂香与温情之中。广府人的中秋,从不只是一轮明月,而是镌刻在竹篾灯笼的纹路里,融化在莲蓉蛋黄的醇香中,回荡在月光童谣韵律间的文化记忆。这些穿越千年的习俗,正以生生不息的活力,在现代都市续写着团圆与传承的故事。

  中秋之夜,广府人家素有“树中秋”之俗。家家户户用竹条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于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彩光摇曳,与明月争辉。孩子们提灯走街串巷,嬉戏玩耍;孩童手里的盏盏明灯,宛若星河落人间。据《广州府志》记载,广府“树中秋”之俗可溯至明代。如今漫步在西关老巷,仍可见竹篾扎制的杨桃灯、莲花灯高悬檐角,与天上明月遥相呼应。

  作为美食之都,广式月饼以其皮薄馅丰、色泽金黄闻名,多少代表着广式月饼传承发展的“细腻”。双黄白莲蓉、传统五仁、纯手工豆沙……“月饼合家分,象征团圆意”,每一口都是广府人记忆中的“乡愁”。除了月饼以外,广州中秋的节令食品还有柚子、栗子、芋头、菱角、石榴等。这些时令贡品,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庭院中,成为中秋的重头戏——拜月娘。古时候,女子“拜月娘”祈求容颜姣好、家宅平安;孩童“耍禄仔”时唱起童谣,长辈们看着他们嬉笑打闹的样子,也对月娘抒发了希望子孙聪慧、平安健康的心愿。

  如今,广府中秋习俗已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这些传统仪式如同温润的玉,沉淀着文化的厚度,也为游子标定回家的方向。对每一位广府人来说,只要吃上一口双黄白莲蓉,听一句“月光光”,和家人团坐在一起,中秋就永远在心上。

  马来西亚槟城

  榴香融月色 灯影映南洋

  每到农历八月十五,皎洁圆月为槟城增添诗意。作为马来西亚最具人文风情的城市之一,这里的中秋节既是华人传统的延续,也是一场多元文化的城市盛会。中秋之夜,乔治市老街披上金黄灯影。古迹区街灯与彩色灯笼交相辉映,土生华人古宅的门楣、咖啡店窗檐都挂满花灯,从宫灯、荷花灯到卡通造型,缤纷夺目。

  槟城的中秋,每年都会定格在打铜仔街公园的花灯盛会中。今年亮灯仪式定于9月22日举行,700盏花灯点亮公园与周边。9月28日“2025槟城中秋节庆典——月满花香·丹绒夜”,更有文化表演、手作工作坊、传统游戏和美食摊位,让节日氛围浓厚热烈。在中秋节庆期间,不少老字号餐馆也化身灯海。

  槟城的中秋,独有的“榴莲月饼”就是一绝,多少代表槟城月饼味蕾创新的“豪放”。无论传统烤皮或柔滑冰皮,榴莲月饼都融入浓郁果香与细腻甜味。像本地品牌“榴宝贝”便推出猫山王与黑刺冰皮月饼,坚持高比例纯果肉,让人一口就能尝到榴莲的原始醇香,成为近年节日期间的伴手礼。

  槟城的中秋,更体现在家人团圆的温情中。傍晚时分,无论海边渔村还是城市公寓,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团圆饭。饭后,大家围坐庭院或阳台,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与柚子。对槟城人而言,中秋不仅是节日,更是维系亲情的仪式,让漂泊在外的游子心生归属。当然,槟城的中秋并不局限于华人。马来与印度社区同样也会参与其中:友族邻居受邀共品月饼,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提着灯笼游玩。文化互鉴,让中秋在槟城呈现包容与多彩。

  山西临汾

  月印千年俗 古艺酿新甜

  临汾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秋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传承。

  临汾人的中秋记忆,始终萦绕着空心月饼的酥香。在这片热土上,中秋的味道被巧妙地烙进一个个圆润饱满的空心月饼里。圆鼓鼓的外形,恰似天上皎洁的明月,更象征着团圆美满。轻轻咬下一口,焦香酥脆,香气扑鼻,这便是临汾人中秋的仪式感。

  空心月饼虽名“空心”,制作却处处见功夫,多少代表临汾月饼传承发展的“匠心”,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老辈人的智慧。师傅们包馅时要精准控制力度,让饼皮在烘烤时自然鼓起却不塌陷,这样吃起来既有酥壳的脆感,又有糖浆拉丝的甜蜜感,这是临汾老辈人传承的中秋智慧。

  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空心月饼不仅是一种节令食品,更是一张承载乡土记忆的文化名片。它延续着古老的中秋习俗,也传递着跨越山海的亲情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在临汾,中秋节的热闹不止于一枚月饼,更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寻根之旅。从非遗工坊里空心月饼的酥香四溢,到寻常百姓家的团圆饭;从家族里的祭月仪式,到景区里的国风巡游,古老习俗与现代生活在此交融,让中华文化的根脉在月光下愈发清晰。

  临汾人的中秋团圆饭,同样暗藏“团圆密码”。餐桌上,软糯香甜的洪洞蒸饭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外酥里软的乡宁油糕寓意生活甜如蜜;形如石榴、皮薄馅足的浮山烧麦承载着对家庭团圆的期盼;旁边摆放的空心月饼,则寓意着生活甜蜜圆满。这些美食是家人团聚的见证,更是游子心中最深的味觉牵挂,无论走多远,只要尝到这口家乡味,便知团圆近在眼前。

  印尼棉兰

  饼香飘异域 月满照棉兰

  在棉兰,华人会以多种形式庆祝中秋节。家庭成员通常会共进晚餐,餐桌上少不了应季食材和月饼。夜晚,人们登高或临水赏月,灯笼点亮夜空,寄托美好心愿。

  在棉兰,中秋之盛首先体现在跨族群交流中。印尼以多元族群和丰富文化而闻名,这种多样性让人们能够接触并学习到来自不同民族的节日传统。其中,中秋节在北苏门答腊省棉兰市,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当地华社每年都会举办庆祝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活动中有舞蹈表演、祈福仪式与文化展示,体现了团结和互助精神,这不仅是华人文化的传承,也是促进跨族群交流的重要机会。

  在棉兰,中秋之盛更体现在月饼传承创新的“洋气”中,月饼馅料敢于“不走寻常路”:咖啡馅、咖喱肉松馅、香蕉馅、奶酪馅、巧克力馅……比如,印尼果冻月饼以晶莹Q弹的外皮取代传统烤制;千层芋头月饼外皮酥松,馅料香滑;麦当劳McCafe和星巴克也推出月饼,成为国际品牌融入传统文化的例子。还有一种特别的“公仔饼”(Angkong Pia)。“Angkong”在闽南语里就是指“公仔”,“Pia”就是“饼”的意思。它是一种酥脆的传统月饼饼干,形状多样,只在中秋节期间才能见到,常用于祭祖或拜神。尽管棉兰月饼形态与口味变得“五花八门”,但月饼的核心精神未曾改变——它依然是象征团圆的甜点,承载着家庭的记忆与中华文化的延续。

  在棉兰,中秋之盛还体现在商场“月饼节”的氛围中。印尼由于几乎处于热带,常年感受不到秋意,因此将八月十五索性称为“月饼节”。作为当地迎接中秋拜月传统,“月饼节”活动通常持续数日,展示和销售多家本地最具代表性的老字号月饼品牌,如Tamiang、Damai、Delima等。这些品牌大多传承数代,是棉兰华人最熟悉的味道。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梁意聆 陈铭曦

  临汾日报记者:尹 娜 郭海琪 实习生 焦柄衔

  光华日报记者:温祥开 许蓉慧

  讯报记者:Nora 刘珂宏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