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金秋临汾,层林尽染,秋日澄澈的阳光为这片土地镀上暖金。10月29日,《芳菲的文明之旅——寻访山西古建》第二季大型抖音直播活动临汾站的首场直播,走进广胜寺。主持人刘芳菲与国家一级演员何赛飞并肩而行,在层叠的殿宇与古刹飞檐下,开启了一场与时空对话的深度文化探寻。
飞虹塔:琉璃艺术的巅峰绝唱
行程始于广胜寺上寺那座直插云霄的飞虹塔,未及近前,塔身已在阳光下折射出宝石般璀璨的光芒。刘芳菲仰首赞叹:“这不仅仅是一座塔,更是一座用琉璃写就的立体史诗。”她向观众细致解读,塔身这些琳琅满目的琉璃构件——金刚、力士、盘龙、佛龛,色彩历经百余年风雨而不褪,塔身收分柔和,轮廓并非僵直的直线,而是呈现丰润的弧线,尽显元明之际匠人对力学与美学的深刻理解。
何赛飞抚摸着塔基的琉璃浮雕,感受着指尖传来的粗粝与华美交织的触感,她动情地表示:“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工匠们当年烧制时那一声虔诚的叹息,这流动的色彩是中国建筑赋予世界的独特礼物。”
飞虹塔始建于公元562年,北周保定二年,由正觉和尚开始建塔,之后屡废屡兴。到了明代,一位叫达连的大师又募化资金、设计图案,重新修建了这座佛塔。广胜寺的名字是唐代宗李豫所赐,赐额“大历广胜之寺”,意为“广大于天,胜名于世”,人们简称为“广胜寺”,名字沿用至今。从唐代开始,广胜寺的下寺及水神庙等建筑陆续建设,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上寺、下寺、水神庙三部分格局。
作为广胜寺最为突出的建筑,飞虹塔为楼阁式密檐塔,呈八角形,共13层,塔通高47.31米,全部由砖砌而成。砖砌的塔身装饰着琉璃烧制的屋宇、神龛、角柱、斗拱、栏板、宝瓶、花罩、莲瓣、花卉、龙凤、金刚力士、童子、菩萨、仙人等多种构件,造型生动逼真,色彩鲜艳夺目,二、三层尤为精致。
古建之美,是穿越时空的文化密码。文物保护专家在现场介绍,广胜寺古建筑群集元、明、清三代建筑于一体,特别是元代木构建筑,其简洁雄浑的风格代表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何赛飞感慨:“保护这些古建筑,就是守护我们文化的根脉。”
水神庙壁画:元代社会的生活图景
一路行,一路赞,线上线下,观众和粉丝都热情高涨,大家从不同视角感受到了临汾的古建之美,也在生动的讲解中更深层次了解了临汾的深厚文脉。
随后,一行人走进水神庙明应王殿,步入殿内,一组保存完好的元代壁画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壁画上描绘的戏曲演出场景、市井生活画面,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元代社会风貌。
广胜寺讲解人员介绍,此处共绘有《龙王行雨图》《祈雨图》《元杂剧图》《下棋图》《王宫尚宝图》《古广胜寺上寺图》等十余个故事。“大家看这幅‘大行散乐忠都秀’,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研究中国戏曲史的珍贵资料。”讲解人员说。
“大行散乐忠都秀”为广胜寺水神庙明应王殿内元代壁画,绘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以酬神献艺为主题,展现杂剧班社“忠都秀”的谢幕场景。壁画采用石青、石绿、朱红等矿物颜料,勾勒出11位穿戴戏服及冠饰的戏曲角色,涵盖正末、外末、净等行当。该作品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戏剧壁画,1998年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为研究元代杂剧服饰、角色分工及舞台形式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
何赛飞被壁画中人物的神态所吸引:“他们的表情如此生动,仿佛能听到画中人的呼吸声。”
水神庙殿外,广胜寺三绝之一的《赵城金藏》复刻品展出也吸引了刘芳菲和何赛飞的目光。《赵城金藏》是一部大藏经,1933年在广胜寺被发现,轰动学术界。因为它藏在赵城县(今属洪洞县)广胜寺,所以后人将它定名为《赵城金藏》。现存《赵城金藏》共4800余卷,存放于国家图书馆,它既是一部佛教全书,也是一部涉及哲学、历史、文学、医学、建筑等诸多领域的传世古籍。
当大家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军民同心为保护古籍安全转移作出的努力后,纷纷竖起大拇指,直播间的网友也纷纷称赞:“可歌可泣的历史,英勇无畏的临汾儿女。”
元代戏台:古今对话的艺术现场
移步至广胜寺下寺,一座元代戏台出现在眼前。它没有后世建筑的繁华装饰,却以雄浑简练的梁架结构,展现着元代建筑的力量与自信。
“这是一个亭榭式建筑,它最大的建筑之美,在于‘减柱法’的创造性运用。”刘芳菲解释道,“为了获得最佳的观演视野,匠人大胆地减去了前檐立柱,将巨大的内额横跨于前后檐柱之上,为台下观众开辟出开阔的观赏空间。”
何赛飞置身这方舞台,一股与历史共舞的冲动油然而生,她即兴开嗓,一段《牡丹亭》戏曲选段清越而出。歌声在由斗拱、梁枋巧妙搭接而成的共鸣箱中回旋、升华,与700年前此处的锣鼓丝弦遥相呼应。“在这里唱歌,不需要麦克风。”她演出后激动地说,“整个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完美的音响系统,每一根木头都在为你和声。你能感到,这木头中流淌着元曲的宫商。”
何赛飞说:“这个戏台见证了中国戏曲最辉煌的成长岁月。”刘芳菲静静立于一旁,感受着这一刻古今艺术的交融:“当何老师的歌声响起,这座古建筑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
这场探访,是一次对文化遗产的深度巡礼。通过刘芳菲的知性解读与何赛飞的艺术感悟,让观众不仅看到了古建的形,更触摸到了其内在的“神”,也让更多人通过多元视角感受到中华文明在时光长河中不息流淌的力量。
临别时,秋日暖阳为古寺的琉璃与青砖镀上金光。何赛飞说:“今天我们在这里,不仅唱戏、观画,更是在阅读一部立体的、用土木砖石写就的华夏史诗,也是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刘芳菲凝望着飞虹塔感慨地说:“这些古建筑,是文明不可再生的‘骨骼’,它们穿越战火与天灾保存至今,本身就是文明的奇迹,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让这些奇迹继续传承下去。保护它们,不仅是保护物理的存在,更是守护我们民族精神的坐标与审美的源头。”
守护文明的“骨骼与灵魂”,这场文化之旅同样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网友纷纷表示“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一定要亲自去临汾看看这些文化瑰宝,亲身感受这场视觉与文化盛宴”。
古建不语,却承载着文明的智慧与匠心;戏曲有声,正唱响着文化传承的崭新乐章。这场文明之旅,让沉睡的木头与色彩再次苏醒,也在更多人心中深深扎下了文化的根。
记者 赵俊 王凯 实习生 贾雨凡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