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时序深秋,思想灼灼。11月5日,2025新华网思客年会文化观察专题调研行第二日,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葛磊、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山西古建博主孙小寒等组成的专家团,继续在临汾这片厚重的土地上深耕探访。他们的足迹从“风口”上的微短剧创作基地,到驱动创新的“晋创谷”平台,再到历经数千年的陶寺遗址,此行不仅是对历史文脉的深度溯源,更是对传统文化如何焕发新活力、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一次前沿观察。
聚焦微短剧 触摸文化新势能
调研中,专家学者们走进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深入考察微短剧在平阳大地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临汾抢抓数字经济新蓝海,在微短剧赛道强劲发力,以“打造微短剧之城”为目标,先后牵引“腾讯视频精品微短剧基地”落地临汾,并成立“央视频(临汾)共创点”,同时搭建完成了2万平方米的微短剧室内拍摄场景、成立视频审查工作站、投入投拍资金等,以真金白银支持微短剧产业在平阳大地蓬勃发展。截至目前,临汾市微短剧拍摄已达190余部,上线100余部,全网播放量破40亿人次,为临汾集聚了强大流量。
专家学者们依次参观了拍摄基地、对话影视公司负责人、探班微短剧剧场,同时在基地体验了演员日常、过了一把戏瘾。葛磊表示:“微短剧以轻量化、快节奏的形式激活了地方文化IP,为文旅融合注入了新动能。”秦朔则从产业视角分析认为,微短剧的兴起是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体现,其创新模式有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探访晋创谷 展望创新未来
新质临汾,气势蓬勃。当前的临汾,营商环境优渥、产业集聚、发展空间广阔,吸引了一大批数智企业纷纷牵手落地。专家学者们走进“晋创谷·临汾”,深入了解其在科技创新与文化赋能方面的实践。作为推动产学研融合的重要平台,“晋创谷·临汾”通过整合技术、人才与资源,助力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协同发展。
临汾城市的日新月异令张颐武惊叹。他坦言:“十年前来过临汾,这一次因思客年会再次邂逅临汾,最大的感受就是城市面貌大焕新,直观感受是‘新潮’。临汾无论是从多元产业的发展,还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与赓续,是整体‘一盘棋’的思路,有前瞻性更有执行力,可以看出临汾的发展势头很强劲,甚至是‘全国瞩目’,尤其是在高新产业以及微短剧产业方面成绩亮眼,这些都是一个向新向好的信号,接下来会联通更多企业、人才关注临汾、牵手临汾,近者悦远者来。”
令专家学者耳目一新的是,“晋创谷·临汾”的机器人讲解员面对各种提问,不仅能对答如流,更能给出延伸回答。而这也是临汾积极拥抱新业态、新技术,展现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的具象化。
走进陶寺遗址 溯源华夏文明
调研最后一站,专家学者们来到襄汾县陶寺遗址博物馆。作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考古遗址,陶寺遗址以其宏大的城址布局和丰富的文物遗存,展现了早期国家的雏形。张颐武在参观中指出:“陶寺遗址是理解华夏文明内涵的关键地标,其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亟待通过更多元的传播方式推向公众。”孙小寒结合自身对古建的研究,分享了陶寺在建筑形制与礼制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站在镇馆之宝彩绘蟠龙纹陶盘展柜前,葛磊陷入深思。“我们仿佛在与4000多年前的祖先对话,在临汾不仅能感受到文化的厚度,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作为旅游行业的专家,葛磊坦言,“我多次来过临汾,每次来都有种‘回家’的温暖,一是根脉的牵引,二是这座城市在文旅方面久久为功的用心,每到一处,都会感受到暖心服务、贴心问候,这些都促使我的脚步走向这里。”在葛磊看来,临汾近年来在旅游产品的打造上不断推陈出新,暖心小细节让更多人温暖加倍,完善的硬件设施以及越来越畅通的交通体系、住宿条件等,都在赋能整个文旅产业的发展。
此次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与深度交流,不仅梳理了临汾深厚的历史文脉,更展现了其以文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图景。专家学者们表示,临汾的实践为全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记者 赵俊 王凯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