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当中华五千年文明遇上国际视角,当千年非遗碰撞现代传播,华夏文化的独特魅力正跨越时空,在世界舞台上绘就出文明交融的精彩画卷。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环球节目中心(CGTN)探访团队,先后深入襄汾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及太平绣球、子羽葫芦画、平阳麻笺三个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现场,以权威解读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与千年非遗技艺的魅力通过国际镜头走向世界,在跨文化传播中书写文明交流的新篇章。
探访非遗技艺 赓续千年匠心
11月12日,CGTN阿语部探访团队率先走进襄汾县,开启非遗寻根之旅。太平绣球的针脚、子羽葫芦画的笔墨、平阳麻笺的纸浆,三项承载千年智慧的传统技艺,在国际嘉宾的沉浸式体验中,绽放出跨越文化的光彩。
当日上午,探访团队首站来到襄汾县赵康镇赵康村的太平绣球产业园。工作间内,木桌整齐排列,彩绸、绣线、银针错落有致,几位白发老人指尖翻飞间,花鸟、祥云等吉祥纹样在绸缎上渐次成型。“太平绣球寓意吉祥如意、阖家安康,从选材到成品要经过十余道纯手工工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云芳身着素衣,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在刘云芳的指导下,嘉宾们动手体验穿针引线、刺绣填充。“太平绣球已有2000多年历史,古老技艺至今仍被纯熟运用,太让人感慨了。”CGTN记者马烨捧着作品感慨,“老人们眼神或许不再清亮,但一针一线缝制的模样让我动容,每一件作品都是他们的心血。”
午后,团队走进襄汾县景毛乡景毛村子羽葫芦工作室。不大的空间里,形态各异的葫芦艺术品琳琅满目,小至指尖挂件,大至典雅摆件,引得嘉宾们连连赞叹。“葫芦谐音‘福禄’,是祥瑞象征,我们的作品既保传统又融现代审美。”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鸿介绍,葫芦画技艺始于宋代、盛于康熙年间,每件作品需经选料、晾晒、创作、上釉等多道纯手工工序。
嘉宾们纷纷动手体验,来自重庆大学的博士后卢冉(叙利亚籍)专注勾勒线条,不时请教技巧。体验结束后,她捧着自己的作品感慨:“中国文化太有意思了!懂了‘福禄’的寓意,更佩服这门技艺能完整传承还不断创新。”
探访最后一站,团队抵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平阳麻笺传承基地。院子里晾晒的麻料散发着草木清香,作坊内,匠人手持竹帘舀起纸浆,一荡、一抬、一扣间,一张薄如蝉翼、白似霜雪的麻笺便成型了。“平阳麻笺制作要历经12道纯手工工序,泡麻7天、石碾碾浆、抄纸控力,一步都不能马虎。”一位老匠人介绍,这门始于唐朝的技艺,明清时成为宫廷御用纸,乾隆诗集便用它印刷而成。
CGTN记者卢萌萌蹲在抄纸池边惊叹:“从植物到纸张要经这么多工序,真是古人的智慧结晶!”“这次活动让更多人看到平阳麻笺,是莫大鼓舞。”传承基地负责人梁虎感慨,“我们守着这门手艺,就是要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生生不息。”
探寻陶寺遗址 实证华夏文明
11月13日,探访团队抵达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本次活动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何努,为全球观众提供了一场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权威解读。
探访首站在陶寺遗址观象台,13根历经千年风雨的石柱静静耸立。“这些石柱可不是普通的建筑构件,它们构成了一套精密的天文观测系统。”何努教授讲解,“古代先民通过观测日出在石柱缝隙中的不同位置,能够精准确定四季轮回,甚至测算出二十四节气。”
为了让嘉宾更直观地理解,何努教授结合遗址考古发现进一步阐释:“早在4000多年前,陶寺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如此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这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更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高度组织化与文明发展水平。”
离开观象台,团队来到宫殿区遗迹。风化的夯土基址与散落的柱础虽已不复当年的宏伟,却依然能从其残存的规模中窥见昔日的辉煌。何努教授引导镜头聚焦于基址的布局与规格:“这里是陶寺都城的权力中枢,从建筑基址的宏大尺度和规整布局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形成了具备严格等级秩序的国家形态。”他进一步指出,陶寺遗址的宫殿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的分区布局,印证了早期国家的礼制雏形与社会分化,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实证。
随后,团队走进陶寺遗址博物馆核心展区,一件件珍贵文物如同打开文明密码的钥匙,让大家沉浸式感受古老文明,他们纷纷表示:“这极可能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雏形,是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标志。”
此外,何努教授还对圭尺、玉琮等代表性文物进行了系统讲解。“从天文历法到都城营造,从礼制形成到文字萌芽,陶寺遗址所蕴含的文明要素全面展现了中华早期文明的高度与成就。”何努教授对着镜头郑重说道。
镜头之下,古老的遗址与文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次CGTN的探访报道,通过考古学家的权威解读,将陶寺遗址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实证的核心价值进行了系统化、具象化的呈现。
传播中华文化 搭建中外桥梁
从天文历法到都城营造,从礼制形成到文字萌芽,陶寺遗址所蕴含的文明要素得到了扎实论证。此次中央媒体的聚焦与深度报道,不仅让陶寺遗址的历史光彩鲜活起来,更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打开了又一扇重要窗口。
在为期两天的探访中,CGTN团队以国际视角为笔,以镜头为媒介,将陶寺遗址的文明密码与临汾非遗的匠心传承编织成跨越国界的文化纽带。在这里,何努教授的权威解读向世界有力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深厚根基;在非遗体验现场,老艺人们的指尖技艺与嘉宾们的亲身体验相互交融,让华夏文化的鲜活气息扑面而来。
叙利亚籍博士后卢冉的参与成为此次探访的一大亮点,她从最初的好奇观望到主动动手参与,从连连惊叹到深入感悟,用别样的视角画下了跨文化理解的生动注脚。CGTN记者们则用镜头精准捕捉每一个匠心瞬间,将华夏文明的温度与厚度真切传递给全球观众。
随着各项活动的有序收尾,本次探访圆满落幕。无论是陶寺遗址的文明探源、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还是专家的深度解读、国际友人的亲身体验,这场跨国探访不仅让古老文明与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更成功搭建起文明交流的坚实桥梁。
记者 李媛 郭媛 尹娜 刘临琦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