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11月20日晚,“恰十年 向未来”临汾市“好基地讲好故事”活动专场故事会在市区梨园堂举行。来自全市多个县(市、区)的讲述者们,用一个个饱含深情、生动鲜活的故事,串联起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直抵人心的精神洗礼。
2016年,我市积极探索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开展了“好基地讲好故事”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十届。而此次“恰十年 向未来”临汾市“好基地讲好故事”活动专场故事会的举办旨在聚焦作风建设主题,将十届活动中的部分经典故事以展演的形式呈现给广大干部群众,不断激发400万平阳儿女“爱临汾·赢未来”的磅礴力量,同时也是市直宣传思想文化系统深化纪律作风教育的一次主题党日活动。
故事会在永和县委宣传部选送的《毛主席来过咱永和》中拉开帷幕。讲述人冯莉以真挚的情感,生动再现了毛主席在永和县度过的十五个日夜,将伟人的亲民风范与永和人民的深厚情谊娓娓道来。
随后,蒲县县委宣传部选送的《黄土坡上的传承》聚焦红军战士与蒲县人民在战火中结下的鱼水深情;洪洞县委宣传部选送的《穿越硝烟的歌声》则带领观众回到烽火年代,讲述人刘杰深情揭秘了《游击队歌》从酝酿、诞生到传唱全国的过程。
由翼城县委宣传部选送的《不曾谋面的敬仰》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崔江涛、周月玲、丁丽、史琳,四位长江支队成员的后代,以“长二代”“长三代”的身份同台,用真挚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深情讲述了父辈们南下福建、奉献一生的感人事迹。
从智擒匪首的“孤胆英雄”申清溪,到为保护粮食壮烈牺牲、年仅27岁的吉国英烈士,再到莆田建市的谋划者与奠基人王培祥……长江支队干部们扎根福建,在民主建政、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也生动诠释了那一代人的初心与担当。
作为长江支队的后代,崔江涛动情地说:“深感自己有责任将父辈的精神传承下去,自2016年起,我们一直致力于在临汾讲述这些好故事,把亲身感受与肩负的使命,以故事的形式传递出来,就是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同样是翼城县委宣传部选送的《一块蓝手帕》则刻画了共产党员牛修业为掩护战友、拯救乡亲,在狱中受尽酷刑却誓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其与妻子高玉兰之间那段浪漫悲壮、生死与共的革命爱情,也同样令人动容。
故事会不仅回顾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也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奋斗精神。霍州市委宣传部选送的《刻在霍山之巅的丰碑》深情追忆了“人民的好医生”石兰峰。石兰峰是霍州市首位运用新法接生的医生,她亲手接生了3000多名婴儿,最终倒在热爱的手术台上,其奉献一生的事迹感人肺腑。
尧都区委宣传部选送的《一幅长卷书写家国情怀》展现了一幅长达30米、6万余字的特殊“家书”。生动记录了革命先驱张耀廷从创建临汾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到带领群众治理浍河水患的奋斗历程,是家国情怀最深刻的见证。
襄汾县委宣传部选送的《追光者的长征》将目光投向考古领域,“自从接触并深入了解陶寺文化,我就被深深震撼与打动,也真切体会到它对于中华文明形成的深远影响。我希望能通过讲述和传播陶寺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临汾这片土地上的文明根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讲述人曹萌萌生动讲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以近乎执着的坚守,揭开陶寺古观象台神秘面纱的艰辛历程,呈现了一场跨越数千年的科学探索。
最后,汾西县委宣传部选送的《总书记来到我们村》为整场活动注入了温暖的现代篇章。讲述人李佳莉与观众一同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段村考察调研时的暖心话语与难忘瞬间,再现了人民领袖对基层群众的深切关怀与殷切嘱托。
整场故事会主题鲜明、内容厚重、叙事生动。从革命战争的烽火岁月到和平建设的默默耕耘,从科学探索的坚持不懈到人民领袖的为民情怀,一个个精彩故事构筑起临汾丰厚的红色底蕴与奋进精神。在“恰十年”的节点上,这不仅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回顾,更是一次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携手共赴未来的精神动员。
记者 任怡星 刘临琦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