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梁云云 张瑞强 张明星)2014年,隰县中高考再创佳绩,高考达二本线以上人数124人,达线率为36.4%,从2008年至今,实现了“六连增”;中考达市重点高中(临一中、临三中、山西师大实验中学)143人,达线率在全市山区10县中位居第一。这组数据验证了该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建设山区教育强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以“狠抓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实施精细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三大思路为引领,以“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位教师,教育好每一名学生”三大梦想为动力,全面推动教育健康发展。
教育发展环境趋于优化
近年来,该县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为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
实施了“123456”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即到“十二五”末,在县城创办一批公立示范幼儿园、两所高中、3所初中、4所小学,在乡镇建设5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全县中小学校控制在60所以内。目前,隰县一中迁入新校址,职中确定了办学场所,二中、三中、一小、二小扩大了规模轨制,创办了第四中学,新建了第三小学和两所公立幼儿园,县城学校可以满足自愿进城上学学生需求。学校布局趋于合理,结构逐步优化。
开展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先后投入6700余万元,实施了教学楼、宿舍楼、周转房等建设工程。累计投入650万元,在县城新建一所公立幼儿园,在农村新建了一所高标准的下李乡幼儿园,增设了县城及乡镇学校15所附属幼儿园、6个幼儿班,使农村学校幼儿园或幼儿班实现了全覆盖。争取到全省5个县之一的国家薄弱校改造项目,国家予以下拨900万元的教育教学设施,实现了多媒体教室班班通、教学装备全覆盖,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师队伍素质逐步提升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根本在教师;提高教师素质,关键靠学习。该县以学习培训为抓手,提升师德、增强师能。
实施国家特岗计划。2009年以来,共招录421名特岗教师,优化了全县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
开展学习型学校创建。2013年,全县中小学开展了学习型学校创建活动,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统一笔记本,不定期检查,学期末总结评比,培养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开展教师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先进教育方法。
开展“名师、名校、名校长”创建活动,2012年至2013年,全县共评选出1所市级“名校”,8名市级“名师”,1名市级“名校长”。
课堂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提高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该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线,创新形式,多措并举,全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定了“主体—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县推广,每年组织一次课改观摩会,助推课改工作。课改经验在省教育厅组织的县域整体推进课堂改革大会上进行交流,被评为全省县域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县。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100%,小学巩固率100%,初中三年保留率达99%,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9%。
完善资助体系。目前,从幼儿到高中生有2151人享受国家、社会团体资助,累计千余名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享受生源地助学贷款。全县小学到高中按照“不分重点班、实验班、快慢班,严格控制班容量”的原则,进行阳光编班。2012年免除了高中学生学费,实现了从小学到高中12年免学费教育。
教育管理机制不断创新
创新管理机制,促进是均衡发展的关键。该县实行精细化管理,制定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精细化管理办法,从校长管理到学生管理,从学校设置到班级建设,从教学常规到后勤保障,从督导考核到奖惩措施,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精细化工作准 则。
重视家庭教育。全县中小学均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开班授课,给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实施联盟校制度。县城学校选择一所省级或市级名校进行上挂结对,农村学校选择一所县城学校进行联动帮扶。通过借鉴、利用优质学校的先进经验和资源优势,有力促进全县各学校转变教育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增强队伍素质,提升教育质量。
创新德育机制。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一十百千校园之星”追梦系列活动,即开展一系列活动,培养评选出诚信之星、孝敬之星、环保之星、勤俭之星、智慧之星、文艺之星、体育之星、书画之星、读书之星、普通话之星十类校园之星,每类评选100名,全县共评1000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该县实现了学校布局合理化、校园建设规范化、设施设备标准化、师资结构均衡化、办学特色多样化、教育质量优质化,闯出了一条山区贫困小县均衡发展教育之路。
责任编辑:席沛钊
上一篇: 浮山县凤凰山庄打造生态旅游避暑胜地
下一篇: 尧都区水利局全国竞赛获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