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郭秀婷 弓佩玉 实习生 尉菲菲)随着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回归人们视野。市民对此如何看待,学校是否加开此类课程,老师们持何种态度,12月21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家长态度:褒贬不一
“我儿子现在上小学二年级,从幼儿园大班就开始让他学习珠心算,一直坚持了一年半。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最显著的效果就是数学口算题做起来易如反掌,同样的题量,时间比别的孩子少用一半。儿子所在班级里,5分钟100道两位数加减法题,做得快的都是学过珠心算的。另外,学习珠心算也锻炼了他的手脑协调能力。”市民房女士说。
据了解,在日常教育中,算盘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珠心算受到不少家长的青睐,作为珠算的“内化”,在开发智力方面充当着重要角色。
一位家长说,她的女儿也是从幼儿园开始学习珠心算,成绩还算优秀。“刚接触珠心算时,孩子会觉得比较困难。比如二加三等于几,珠心算就要求孩子用珠算的方法在脑子里拨算盘,再给出答案。一些没学过的小朋友会脱口而出。但是女儿用珠心算花费的时间却很长。适应了以后,计算速度会提高很多,特别是复杂的计算题。”该家长始终觉得孩子应该去学珠心算,因为初学珠心算要求小朋友双手举在耳边,在脑子里拨珠子,所以非常有利于小脑的开发。
但与此同时,执反对意见的家长也不在少数。“我家女儿从小学珠心算,市里还得过名次,一年级算得很快,但是好像从三年级起就越来越慢,而且还养成不爱打草稿的习惯。”赵女士告诉记者,她并不赞同孩子学习珠心算,我们以前小时候学习过珠算,我知道那需要大量的口诀和长时间的练习。
现在孩子们学习负担很重,我不想给他增加太大压力。因为一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回家做作业都得好几个小时,我觉得这样对孩子成长也不利。”记者随机调查了临汾八中和解放路小学一共约30名中小学生后,发现有一多半的孩子接触过珠心算,且目前还会使用算盘,但会进行珠心算的只有8个。大多数孩子表示基本的加减法口算比较快,但珠心算比较难,所以慢慢就放弃了,现在已经习惯了用计算机进行数学计算。
辅导机构:市场不大
五一西路某辅导站负责人介绍,虽然该辅导站有专门教授珠心算的老师,但是由于前来咨询的家长并不多,所以到现在都没有开班。珠算即珠算式心算,其作为珠算的延伸,主要侧重于协调左右脑、开发智力,而且主要培养对象集中于3岁至6岁的幼儿。但至于其是否真的可以开发智力,该负责人表示:智力作为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并没有具体的评判标准,珠心算对于智力开发的作用效果也因人而异。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接触珠心算的时间宜早不宜迟,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接触的计算方法也会多样化,在辅导站学的珠心算可能会与学校教授的计算方法相冲突。”
另外,部分辅导站表示,没有开设专门的珠心算训练班,并对珠算申遗成功也不知情。
学校老师:还需考量
临汾市第一小学数学老师肖丽红说,从20世纪90年代起,珠算就退出了小学课堂。学校后来还曾尝试着把珠算加入小学一、二、三年级的数学课堂,但事实上还是与目前的教学方向不太一致。
肖丽红建议家长,孩子可以学习,但不能长期学习。珠算对教育改革后的小学数学来说,显然不够。随着教育改革,目前小学数学已经从单纯的计算速度发展成注重计算的方法和方式,而且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还渗透进几何,算盘是达不到这个要求的。另外,学过珠算的孩子,低段计算能力很强,但到高段后由于和老师的计算方法不同,很容易把孩子搞晕,因此就会出现低段计算题算得很快,而高段数学却不好的怪现象。
肖丽红觉得,珠算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可以让孩子去了解和认识,但如果作为一种计算的学习方法还需慎重考虑。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2013电视麦霸挑战赛复赛火热进行中
下一篇: 全省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