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岸畔吹起“文艺”风

2013-12-26 08:20:30 来源:临汾新闻网

黄河壶口岸畔,伴随着响亮的黄河号子,一群纤夫头裹白毛巾,身披夹衣,光着脚丫,拉着木船在沙地上奋力前行,这是由吉县文艺演出团体编写打造的历史情景剧《旱地行船·纤夫船歌》。

 

这个古老的历史情景剧在壶口一上演就受到了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并成功地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土地上,百余名粗犷豪放、勤劳朴实的黄河汉子,组成了一支原生态民间唢呐队,他们用响亮的唢呐声向世人诉说着黄土地的变迁,用嘹亮的音符点燃了人们生活的激情。他们代表山西远赴上海世博会、深入四川达州参加全国新农村文艺节目汇演,向世人展示了黄土地人的气势和雄风。这就是吉县打造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壶口唢呐队。

屯里镇太度村农民自发组织编排的太度秧歌、中垛乡白额村12位70岁以上的老汉用自制的二胡梆子和县里赠送的器乐组合在一起排练出节目《咱村今天喜洋洋》、东城乡社堤村4名农民自发编排的三句半《夸夸咱们的新农村》等具有地域特色和黄土风情的节目正在黄河岸边激情上演……他们利用节假日、农闲时节翻山越岭、进村入户,和广大群众一起载歌载舞,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将党的惠民政策带到群众中间,将欢乐和笑声送进千家万户。

组织机构健全 活动形式多样

近年来,在党的文化惠民政策的指引下,吉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全面推进文化工作上台阶、上水平。该县及时出台了《文化强县实施意见》,成立了领导机构,拨出专门经费,积极打造文化演艺团体,改制完善了吉县电影院、吉县蒲剧团等文化团体,先后扶持了九九爱月坊、新生活文化活动室等群众性文艺团体,成立了老年秧歌队、太极拳协会等。

各社会团体积极行动,演出形式多样,先后开展了“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10余场、“送欢乐下基层”5场、“消夏文艺晚会”20多场、“我是大民星”专题演唱会4场、送戏下乡6场。通过送文化进乡村、送欢乐下基层、送笑声进社区活动,精心打造了一批具有黄土风情韵味、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通过这些活动的带动,今年全县的文化活动风生水起,8个乡镇全部成立了文艺轻骑演出小飞队。

为了提高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他们还开展公务员硬笔书法培训,组织了春节“黄土风情”5人书画展。成立了体育总会,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并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补偿,推广普及了第二套“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活动,开展了全县干部职工羽毛球赛、生态杯乒乓球邀请赛。文体活动的引导,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身体素质,助推了吉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根植广阔农村 培育乡土文化

辛勤的吉县文化工作者,植根广阔农村,注重培育乡土文化。他们深入农民家中和老百姓载歌载舞,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们纵情歌唱,所到之处无不洋溢着欢乐。根据民间素材创作的方言韵书《我村有个麻将迷》用大家熟悉的身边人身边事,巧妙地利用方言中的幽默元素,抖出的“包袱”让村民们心领神会,浓浓的乡村味让村民们倍感亲切。大家在一阵阵的笑声中,深切意识到了赌博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告诫大家要远离黄赌毒。欢快的绸扇舞表演《走进新农村》、歌曲《圆梦》《父亲》《就恋这把土》、舞蹈《桃花红杏花白》、快板《十八大精神指航向》、悬空椅《回娘家》等精彩节目,尤其是由村民自发编排的节目更是带动了大家的热情和掌声,深受群众欢迎。看着平日里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容在台上那亦庄亦谐的演出,令乡亲们欢声笑语不断,现场气氛热烈,喝彩声、鼓掌声此起彼伏。这些文艺队伍先后走进吉昌镇上东村、屯里镇窑曲村、中垛乡白额村、车城乡车城村、壶口镇陈家岭村、东城乡柏东村、文城乡文成村、柏山寺乡西头村等8个乡镇13个村庄进行文艺展演。许多乡村干部高兴地说:“村里如今赌博的少啦,吵嘴打架的没啦,翻闲话、惹是非的绝啦,这小节目管大用哩!”文艺节目进社区、进小区也是一大亮点,成为促进社会和谐、融合新居民、提高居民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不断丰富着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8月5日农机小区消夏文艺晚会上,从来没有登过舞台的小区居民,竟然表演了健身操《快乐佳木斯》、女声独唱《月满西楼》《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诗朗诵《母亲》《学习雷锋好榜样》、现代舞《江南stlye》、街舞、二重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精彩节目,让观众眼睛一亮。最吸引眼球的是20个顶天立地的丈夫的大合唱《团结就是力 量》,让人深切感受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而20位魅力四射的妻子的小合唱《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更是把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借助这次活动经验,他们积极创新举措,深入祥光小区、生产资料等到4家小区进行演出活动。

文化氛围浓厚 群众参与度广

在深入进行文化演出活动的同时,吉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创新形式,汲取文化力量,营造文化氛围,凝聚干群关系,完善农村、社区体育器材配备,建成“10分钟健身圈”;为全县79个行政村配备了“农家书屋”,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

同时,配合开展了电影摄制工作,参与了大型纪录片《人祖山》的拍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人祖文化建设和人祖山开发工作;完成了电影《韩妈妈和她的儿女们》的前期摄制工作、将壶口瀑布、富士苹果、吉县唢呐、人祖名山等旅游文化融入其中,进一步推介宣传吉县文化。尤其是由县委宣传部发起的微电影拍摄工作,通过一村一故事,反映百姓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微电影《一天》已完成了前期摄制和编辑工作,将于年前和观众见面。目前吉县电视台已完成了《让低保》《山魂》《文化村里的文化人》等15期,在县电视台播放10期。这些微电影的摄制工作得到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许多农民自发报名当群众演员,1000多名群众在影片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大家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电影角色融为一体,创造了令人欣喜的艺术效果。

壶口岸畔吹起的“文艺”风,清新、质朴,于平凡的百姓生活中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传递着社会正能量,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通讯员 牛建中 文/图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