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西京故事》:小人物大舞台

2013-12-26 08:23: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在济南梨园大剧院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演出的秦腔《西京故事》,编剧陈彦、导演查明哲。《西京故事》是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它反映了一群生活在西京城里的草根小民的故事。罗天福一双儿女先后考上了重点大学,他领着老婆从农村到西京城的一个大杂院里住下,用打“千层饼”的手艺支撑儿子罗甲成、女儿罗甲秀在西京求学生活,这也是长久埋在他心中的“西京梦”。他们起早贪黑辛苦异常,儿子罗甲成却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日渐迷失,直至把一家人拖向精神崩溃的边缘。

《西京故事》的编剧陈彦是陕西本土作家,名气很大。他的《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三台戏,先后都进入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秦腔与蒲剧同宗同脉,一树两枝,皆为古老剧种,声腔高亢激越,风格苍劲浑朴,都擅长表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人的真情。为此,看秦腔情绪就亢奋,渴望看到话剧导演查明哲能为秦腔带来什么样的戏剧革命。

编演现代戏,“编”是重中之重。它不像演古装戏长袍大袖的,可以弥补的玩意很多。戏曲表现当代生活,至今没有摸索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用的新程式,观众对现代戏也不像旧戏那样熟门熟道,所以,聚焦点自然就转到白语唱词和人物刻画上,对剧本的要求标准提高了。陈彦选择题材一般不追求轰轰烈烈的人与事,就是人微言轻的普通人,但这些人的心灵却不普通,抗污染能力强,重气节,讲感情,义不逃责,敢于担当。《西京故事》也是类似的题材。陈彦的编剧方法同现代小说的写法很相似,就是去写平常人,而不是性格化的人。戏曲创作现在依然遵奉塑造典型人物的圭臬,这样必然要把不该人物扛得让他扛在肩上,不该戴的帽子戴在头上,只要是主人公,再屌丝也是万千宠爱集一身,这是时下戏曲舞台产生过多虚假人物形象的主要原因。

陈彦打本子口都切开的很小,然后直管深挖。正面文章、背面文章,都能在咽喉上下刀,往往第一场戏就织成了矛盾形状,戏扣上解开,解开扣上,特别是解扣这个环节顺情合理,不露破绽。戏就在一扣一解中曲折前行,逐句换意,生处有熟,熟中见生,越斩尽杀绝地写,滋味越绵长,真乃运斤成风手段。

《西京故事》罗天福的儿子罗甲成是全剧的“戏引子”,矛盾皆由他起。先是他不能忍受房主的儿子对姐姐的不尊重,失手将他打伤,把爹妈打饼子的血汗钱赔了医药费,这是他第一次给全家带来的灾难,使全家陷入悲痛之中。之后,罗甲成在学校度过了陌生期,逐渐适应和接受了西京城的阳光、空气和人。教授的女儿偷偷在帮扶他,他误以为是爱情;学校把他列入学生会领导候选人,也让他头脑发涨,志得意满;当一切都破碎后,他崩溃了,逃到千里之外去下煤窑,再次把全家拖入更大的苦海之中。有经验的看戏人都知道,一本戏能有两次大波大澜的感情动荡,舞台上肯定会有好戏唱。果然,当父亲找回儿子,全剧就进入了高潮阶段。这时,舞台就完全交给了作者,你有天大的本事都可以使出来,摇曳生姿,气焰万丈,遇佛杀佛,遇祖杀祖。陈彦聪明得像透明的空气。他尤善扬高凿深,不是上来就疾风暴雨来一排子亲情哭泣,之后,儿子被打动,匍匐在他脚下,明白了父母的苦心和人生意义。陈彦的做法是继续升级矛盾,先让儿子使招发力,倾倒自己心中的苦水;温度不够,继续加热,再让儿子教育父亲;直至把这锅汤煮沸到顶点,罗天成才撕心裂肺般地喊出我投降,我向儿子投降了……这是出人意料的一笔,很酸人心,把戏给垫足了。这时,陈彦再让父亲罗天福反击,演绎当代的“三娘教子”,观众不仅乐于接受,而且替儿子着急,臭小子性格真“噌”,该回头给老子认个错了,否则天理不容了。这样的戏是顺情顺理走过来的,是通过人物命运带事件,将中国人的价值观缓缓的释放出来,唤起人们深远的共鸣,长久的回味。这就是“好戏”,是写戏的正道。

《西京故事》的舞台装置也颇新颖,正面看,舞台被布景房屋包裹了一圈,结实朴素。虽说视觉上很实,可使用起来怪灵便的,反过来一景,正 过去又一景,完全把一具百叶窗搬上了舞台,而且能够伸缩,表现罗天成一家就切出一个方块推到前台来,一景多用,一景多意,实在是眼高手辣的舞美创意彩,为戏增加了不少色彩。服装设计也是巧思,朴素不寒酸,鲜亮不山气,夸张不变形。《西京故事》的伴唱、伴舞都是别出手眼,不是戏不够歌舞来凑的那种。伴唱自始至终就一个人,每场将要结束时他就出来唱同样的词曲,很粗很炸的几句,入心入肺,起到了点睛作用。伴舞也是一个人,很静地站在台侧一角翩翩而舞,让人思绪万千。有时想想,人生最不美、最俗,然而再没有比人生更有意义的了。

戏曲在中国一直自觉承担了教化民众的责任,有很深的载道情节,中国人的善恶观从中而来,忠孝节义观从中而来,审美能力和情趣从中而来。所以舞台在人的心中就是神堂,一些不堪的情景放在电影、电视剧中表现会感到自然正常,演在舞台上就有失风雅,很别扭,也很羞。现在,多元文化已把戏曲挤到了边缘。尽管如此,戏曲对人心的抚慰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有时坐进剧场里,甭管什么人物,一场好戏看下来,会感到精神长了一块。“乡音曲调”让人能找回朴素的感动,也有着浓厚的移情作用。“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王军 (作者系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