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的中国戏剧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始创于1983年,2007年更名为“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三十年来,该奖项为繁荣我国戏剧事业、培养优秀戏剧表演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成为广大戏剧工作者毕生不懈的人生追求。
从1997年起,中国戏剧家协会又推出“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评选活动,为培养广大少年儿童对祖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与爱好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伴随着梅花奖的发展历程,我市戏剧艺术也走过了30年辉煌的发展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目前,我市共培养了大小梅花奖获得者58名,被中国剧协赞誉为“梅花之乡”。如今这些获奖演员们依然活跃在舞台上,成为戏剧战线上的主力军,他们为我市戏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促进了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梅花盛开香满园
“中国戏剧梅花奖”被誉为“中国戏剧的奥斯卡”,设立三十年来,我省共有44人获此殊荣,我市的任跟心、郭泽民、许爱英、崔彩彩、潘国梁等5人位列其中。特别是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市蒲剧院院长、著名蒲剧演员任跟心在获得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之后,2001年又以《土炕上的女人》成为“二度梅”的获得者,这是对我市戏剧戏曲艺术实力的最高肯定。
建国以来,临汾大地上曾经涌现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的蒲剧艺术家,有享誉大江南北的五大蒲剧名家王秀兰、阎逢春、张庆奎、杨虎山、筱月来;有受人赞誉的一批艺术中坚筱嫒娜、王天明、杨翠花等。特别是任跟心、郭泽民、崔彩彩、许爱英、潘国梁等一批梅花的相继绽放,更是为古老的蒲剧艺术和眉户艺术增添了新的光彩。
三十年来,他们活跃在戏曲表演的前沿阵地,呈献给广大群众的不仅仅是能文能武、四功五法基本功全面的优秀戏剧表演,更有精心打造的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代表性剧目,进一步繁荣和充实了平阳大地乃至全省、全国的戏剧舞台。《挂画》《杀狗》《跑城》《薛刚反朝》《窦娥冤》《麟骨床》等,标志着蒲剧创造的一个又一个辉煌。特别是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被专家誉为蒲剧现代戏成熟的标志,具有里程碑意义。该剧先后荣获山西省国庆50周年献礼演出优秀剧目奖及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第七届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2002年中国戏剧研究会颁发的“建国50年现代戏突出成就奖”、2002年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还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戏曲电视剧,并荣获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1987年,由任跟心主演的优秀传统折子戏《打神告庙》被改编成戏曲艺术片《烟花泪》,使蒲剧继《窦娥冤》之后再度搬上银幕,走向全国。1988年,根据小说《老井》改编的眉户现代戏《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参加全国现代戏年会评比演出,六项评比均获第一;1989年,又荣获山西省改革优秀剧目“精英奖”。1991年,眉户剧团创作的《帮工与主人》作为山西省唯一代表剧目参加了全国现代戏观摩演出,荣获多项大奖。1993年,在第三届“文华奖”评比活动中,《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荣获新剧目及编剧、演员、导演“文华奖”。
2004年,《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在全国现代戏优秀保留剧目展演中又获得“特殊贡献奖”。
2008年,在第十一届山西省“杏花奖”大赛中,市眉户剧团创编的《祥林嫂》《父亲》等剧目共获得11个奖项,《祥林嫂》捧得首次设立的最高奖项“杏花大奖”,剧团演员潘国梁夺得“二度杏花”表演奖。眉户剧《背着妈妈上大学》是根据全国道德模范孟佩杰的事迹改编的眉户小戏,彰显了平阳儿女尊老爱亲的美德,获得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根据曹禺名作改编的眉户剧《雷雨》,彻底改变了话剧加唱的简单变种,唱词荡气回肠,人物表现深刻,剧情深沉大气、扣人心弦,深深打动观众的心。2014年该剧将赴香港演出。
这些剧目都是弘扬主旋律的佳作,既有传承于传统的经典,又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力作,既有古人的热烈襟怀与纵横捭阖,又有今天的音画时尚和时代风貌,深深地扎根在观众心中。
梅花吐芳传新蕊
梅花奖是荣誉,更是责任。戏剧面临时代挑战,蒲剧、眉户剧同样如此。作为蒲州梆子传承人,任跟心和郭泽民毅然挑起重担,与大家团结协作、奋力拼搏。他们牵头,2000年与临汾艺术学校联合创办了蒲剧院定向班,他们亲自任教、排戏、带学生,设立了“任跟心、郭泽民奖学基金会”,同时争取领导同行们的支持、企业家的赞助。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下,临汾蒲剧院以小梅花为特色优势,成立了小梅花蒲剧团,排演了一系列优秀剧目,出人出戏,培养出了一批荣摘“红梅奖”、“杏花奖”及折桂山西省青年演员大奖赛的蒲剧新秀,完成了整体培养、传承发展、战略接班的既定目标。如今,小梅花蒲剧团这批青年演员们,已历经十三个春秋,逐渐变得成熟。2008年,他们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剧《尧颂》,得到社会各界好评,获得山西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12年编排的大型蒲剧现代戏《酸枣岭》,代表山西作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文化艺术精品晋京演出,获得山西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他们还启动了全省首家戏曲志书的编纂,组织编纂了《蒲州梆子志》,历时4年,于2007年完成了集蒲剧艺术研究之大成的第一部山西戏曲剧种志,对抢救、整理戏曲文化遗产,对继承和发展蒲剧艺术,推动戏曲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他们向政府申请划拨50亩土地,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集演艺、博览、传习为一体,将成为弘扬、保护、传承、创新优秀地方传统戏曲的一片新天地。
在全市各界的努力下,一个个喜讯不断传来:2006年6月,蒲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任跟心、郭泽民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3年6月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在京颁奖,蒲剧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任跟心获此殊荣。
梅花香飘千万里
平阳大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戏曲的摇篮。
随着历史的演进,蒲剧、眉户逐渐发展为临汾大地上最受欢迎的两大剧种。历经几代艺术家的传承,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戏剧艺术更是群星荟萃、人才辈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演员艺海夺珠,蟾宫折桂,成为传承和发展蒲剧和眉户艺术的中坚力量。“文革”之后,我市为了培养艺术新人,成立了临汾蒲剧院青年团,继承了蒲剧优秀的代表剧目。1983年5月从成都、重庆、武汉一路巡演,10月晋京汇报演出,在北京40天,演遍了各个剧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文艺界的领导、专家、艺术家分别观看了演出。曹禺、阿甲、翁偶虹、张庚、郭汉城等专家学者发表了评论文章。在演出将要结束时,首都文艺界的专家们在一起商讨:“电影有个‘百花奖’,电视有个‘金鸡奖’,而我们戏曲遍布在全国各地,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坚持扎根在各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而没有领过奖,我们要尽快地设奖,不能让山西的这些演员就这样回去。”于是,早在一批老专家心目中形成的宏伟蓝图“梅花奖”就这样实现了。首届戏曲梅花奖10名获奖演员中,临汾蒲剧院青年团竟然占据两名,一时间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轰动。
一花引来百花放。临汾艺校和蒲剧院定向班培养的小学员们,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个个脱颖而出,梁静还荣膺“小梅花”形象大使。至此,临汾已有52名小演员获得“小梅花”称号,加上5位专业演员获得的五朵大梅花,总数达到58朵,成为全国拥有“梅花”最多的地级市。中国剧协副主席何孝充赞叹:“不得了,了不得,蒲剧介入小梅花,把小梅花的水平整个提高了一个档次!”山西师大戏研所的专家称赞:“上世纪50年代闫逢春等老艺人促成了蒲剧的第一次繁荣;上世纪80年代任跟心、郭泽民、许爱英、崔彩彩达到了第二次高峰;新世纪之初,小梅花盛开推动了蒲剧艺术的第三次振兴!”为了表彰临汾市在戏曲事业发展上的突出贡献,中国戏剧家协会特别授予该市中国戏曲“梅花之乡”的荣誉称号。
梅花吐艳,香飘神州。三十年的绽放,得益于临汾这片沃土的润泽,得益于戏曲园丁的辛勤栽培,更得益于临汾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战略的春风化雨! 通讯员 李华锋
责任编辑:付基恒
下一篇: 3D眼镜佩戴需适度